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图片 >> 正文 >> 正文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话说非遗南京白局

来源:笙 时间:2023/1/7
北京皮肤病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079.html

南京,一座充满浓厚历史感的城市。在古代曾是六朝古都,近代则是民国首府,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文人墨客在这留下名言诗句。走在南京的街头更是能被它浓厚的历史气息所感染。那南京白局又是什么呢?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揉进了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南京白局因其表演时不收报酬,“自摆一回唱局”,故称“白局”。它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京云锦”的派生物。如今,历经岁月洗礼的白局逐渐抖落身上的尘埃,以独特的形式展现南京这座老城特有的神态和腔调。年,南京白局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京白局的特点

从曲调和唱词上讲,南京白局大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淳厚,朴素,明快,洗练,说唱结合,容易上口,所以才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并继承下来。白局音乐主要来自南京一带的地方小曲,也有许多曲调是来自明清时期秦淮沿岸的俗曲曲牌。、白局将不同风格的曲牌联章来表现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在音乐方面应该属于曲牌连缀体的曲艺类型同时,它吸收借鉴其他戏曲、曲艺艺术的音乐元素,以字行腔,且经过不断的加工发展,最后形成了富有个性的音乐结构体系。这些为人们所熟悉的曲调,以生动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曲同的深刻情感。唱词主要由艺人或文学爱好者编写,在多代艺人们的努力下,门局词曲结合完美,唱腔独特。

从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思想上讲,白局能够敏感、积极地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取材于民问故事或传说的,如《卖油郎独占花魁》、《英台思兄》、《贞节妇》、《借罗衣》等;有唱赞南京景色的,如《金陵遍地景》;有介绍地方风俗的,如《南京风俗景》;有反映机工苦难生活的,如《机房苦》;有唱赞新人新事和时代风貌的,如《王老头配茶壶盖》、《雷锋颂》、《秋红曲》等;有反映民问生活的,如《采芦蒿》、《哭妻房》、《小寡妇上坟》等。另外,作为丝织业工人自我娱乐的手段,也是基于“穷帮穷”的阶级友爱精神,有许多段子适合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唱,唱词具有占祥、祝福等特点,如《采仙桃》、《小上寿》、《八仙上寿》等。

关心时事是白局的一大特色,艺人们根据时事创编唱词,将新闻新事随编随唱,如《抢官米》、《打议员》等。如此题材的段子多用半说半唱的数唱音乐来表现。行腔自如,幽默风趣,虽无缠绵委婉的抒情之感,却能把当时发生的新奇事物编成故事展现给听众。存当时报业不发达、媒体匮乏的情况下,白局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广播宣传的角色。敏感、快捷地反映现实生活,控诉老板苛刻,同情劳工苦难,这些都体现了白局很强的战斗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谓下层劳动人民反抗压榨、争取自由的斗争武器。例如,《抢官米》一出,尖锐、辛辣地讽刺和揭露了清光绪二十三年()江淮一带惨遭天灾时,奸商如何在统治者的卵翼下盘剥劳苦民众的情景:“老板喊伙计,歪歪嘴,米里兑水又兑糠”;“没立了官米局,米价腾腾涨,逼得穷人去当当,儿女泪汪汗”……于是,了解和研究南京白局发生发展的历史,对于南京甚至全国丝织业发展状况,对于南京地区工人运动史,以及对于民俗学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白局除了一些具有战斗性很强,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段子外,还有一些古典题材的曲口,如《古人名》、《陈杏元和番》、《珍珠塔》等。值得注意的是,白局中这些古典题材曲目的唱词既非深奥典雅,出自文人手笔,也非从相对成熟的曲种里直接移植过来,它应该是借鉴了其他曲艺、戏曲、弹词音乐的形态及元素,或者从它们中移植了部分唱段。但主要是消化和融合的过程,使得白局有了自己的语言,在口头上流传成功,、与苏州弹词比较,白局就欠缺含蓄、温馨之感,与扬州清曲比较,白局就不那么工整典雅,而这些特点也正好体现了自局的个性,其浓郁的生活气息、简洁通俗的唱词、明快干练的伴奏再结合着人们熟知的曲凋,就构成了白局区别于其他曲种的要素。

南京白局的表演形式

最早的门局是在云锦机房巾所唱的,传统的织造云锦为两人一台机器,一人在机坑里甩梭开织,一人在机上面拽花,一天只能织五六厘米,终日劳作不得休息。为了排遣难熬的时光,调节单调苦涩的重复劳动所带来的疲劳。一台机上的二人边操作边说唱起来,一唱一和,说身边的生活,讲稀奇古怪的事物,谈金陵美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调、当时的效果和现在的相声有异曲同之妙。他们从社会新闻到民间传说,从历史故事到生活琐事,从男女感情到伦理道德,无所不谈,无所不唱,再逐渐配上明清民间俗曲曲牌和当地流行的小调,并连缀成章,演唱时少至一人,多则三五成群。说方言,唱俚曲,滑稽热闹.通俗易懂。白局采用方言俚语、俏皮话,歇后语等群众语汇,甚至包含了南京以外的方言,使人颇感亲切、它简便好学,队伍精悍,道具简单,便于深入工农群众劳动和生活的场合中演出。

南京白局一般在晚间演出。民国年问卢前在《冶城话旧》一文中记述他儿寸所见唱白局的情景:“儿时在黑廊听北局,街头置一长几,燃香烛。围坐七八人,一人唱则其他六七人弄乐器。计铙钹一,胡琴、三弦各一,余则箫笙之属。所唱虽多小曲,然与昆曲或扬州调异。”再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及今天的白局演出形式也大抵如此。演唱者门击鼓板或碟盘,乐队从旁伴奏兼帮腔,表演简便大方。

如今想要听南京白局,也并非难事,甘熙故居就有定期的南京白局演出。南京白局是用地道的南京白话唱的戏,一般人还真听不懂,甚至如今年轻的南京人也未必能听得懂南京白局里唱词念白。南京方言是属于北方江淮官话的一种,但是却吸收了各地方言的特征,这是和南京的历史分不开的。

“秦淮十里风光好,白局一曲难画描,诸位雅士若有幸,金粉之地走一遭……”走进已有年历史的南京甘家大院,若隐若现的琴弦声不断从庭院深处传来,间或夹杂着南京白局特有的唱腔,那一瞬间,时空仿佛倒退,百年前的宅院生活似乎隔着几面墙复活了,看不见却听得到。

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人都有个特点,他们不愿意看到这门艺术的死去,而是更好的选择,去传承,只要还有人能够愿意听,这门艺术就不会失传,不会死去。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人文气息和内在气质全在这里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