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葫芦”走进苗族
编者按: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际,曲阜师范大学扈鲁教授积极承担文化使命,在其领衔编纂《葫芦艺术丛书》的过程中,记录了我国各民族异彩纷呈的葫芦文化,并策划了五十六个民族用葫芦祝福伟大祖国、共庆建党百年的活动。五十六个民族先后接力,各民族儿女身着特色民族服饰,手持带有民族元素的彩绘葫芦共同为祖国喝彩,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进亲如一家,共奔美好未来的动人画卷。今天,让我们跟随扈鲁教授的脚步,走进苗族,看一看他们与葫芦的故事。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有很多独特的民族文化。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葫芦在苗族人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苗族洪水神话中,苗族祖先央公央母就是坐着葫芦逃生的。贵州苗族端午节划龙舟时,水手腰上都会佩戴一只酒葫芦,饮葫芦中酒,既可用来御寒,也能增强斗志。
年1月23日,苗族朋友梁文保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宗地镇湾塘村,为《葫芦艺术丛书》“福禄万象——民族葫芦彩绘艺术”一卷采集了苗族的珍贵图像。
图一:苗族家人手捧葫芦
在选择拍摄地点的时候,梁文保前往多个村寨进行了观察,综合考虑,选择了具有苗族风格的安顺市紫云县宗地镇湾塘村羊寨组进行拍摄。出境人是梁文保的母亲、姨妈和妹妹。家人们听说拍照是宣传苗族葫芦文化,都很积极参与,一家六口人都参与了这次拍摄。晨光熹微,转而放晴,山岚散尽,山风渐暖,苗族家人带着愉悦和期待的心情,前往拍摄地点。由于拍摄时值新年,家里人都在忙碌的置办年货迎接新年,这期间便特意抽出一个珍贵的下午来拍摄。一行人驱车十多公里,从紫云县宗地镇戈枪村前往羊寨。
由于是第一次拍摄,梁文保对拍摄的效果并无把握。拍摄之前,文保特意去网上查看图片,研究手捧葫芦的姿势、人物面部表情等等。在山路边、苗族瓦房门前等都进行了拍摄,拍过几张后,为确保拍摄质量,梁文保把照片发给扈鲁教授,扈鲁教授对拍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突出民族葫芦,镜头再靠近人物一些。从下午两点,一直拍摄到傍晚六点多,家人们怕拍不好,所以换了很多姿势,同一个姿势都要拍四五张才放心。此时天色已晚,一行人回到家后,又根据老师给出的意见,筛选和整理出一些比较好的照片。
图二:梁文保的母亲、姨妈和妹妹
苗族一家人穿着民族服饰,手捧葫芦,喜气洋洋地看着镜头。
苗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苗族图腾加上苗族刺绣、挑染,颜色多用红、黑、白、黄、蓝五种,样式简洁素净。苗族服饰配以苗族特有的苗银制成的银帽、银围帕、银插针、银项圈、手饰、手镯等,别有一番特色。苗族更是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在苗族服饰上可窥见汉代中原服饰的影子。苗族人以针代笔,把民族的历史绣在衣裙上,一针一线,也为她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致富道路,如今苗族儿女凭借勤劳与智慧,收入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
图三:苗族人与葫芦合影
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这是苗族女性常见的服饰。照片中衣服花纹与葫芦纹样也欣喜相逢。
苗族女装工艺有绣花、挑花、贴花、堆花、补花、织花等多种形式,工艺精湛,极富特色。服装除了青蓝色外,还以群青、湖蓝等深色布料为底色,在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再镶以各种花边及刺绣纹样,颜色搭配艳丽,对比强烈,有青、蓝、紫、红、白、黄、绿等色彩。服饰图案内涵丰富,极富想象力,其题材从广阔天地到悠悠历史,从世俗生活到天神精灵,从千姿百态的植物到活灵活现的动物,蕴涵着苗族自身的历史印迹、宗教意识和审美理想。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共生中对事物的独特认知方式。
图四:苗族人与葫芦合影
梁文保介绍,葫芦在苗家是经常用到的,每一年村里的老人都会在自己家门前种植一些葫芦。等成熟后把葫芦摘下来,放置在一个地方,等变黄了,就把里面的葫芦籽倒出来,然后在葫芦上部打开一个小口,用来装水喝,也拿来装酒。去田里干活的时候,都会带上,喝着葫芦里面的水,会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道,尤其是村里的老人,特别喜欢用葫芦作为饮水的器皿。
苗族的芦笙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芦笙是苗族表达情感的工具,尤其是在婚丧嫁娶之时,芦笙更是不可或缺。“跳月”是苗族婚姻礼俗,自古即有通过“跳月”互相选择配偶的风俗。至时,各村寨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择所欢,相爱以后,始遣媒论婚嫁。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苗人休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之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清陈鼎《黔游记》:“跳月为婚者,立标于野,大会男女。男吹芦笙于前,女振金铎于后,盘旋跳舞,各有行列。讴歌互答,有洽于心即奔之。越月送归母家,然后遣媒妁、请聘价等。”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芦笙的烙印,苗族离不开芦笙。
此次“最葫芦”走进苗寨,为苗族的葫芦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当苗歌的旋律飘响,千言万语融于歌声之中。带着对往日的怀念,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苗家小镇的歌声不断,千古初心历久弥坚。
拍摄:梁文保
彩绘:陈丹怡姚睿王嘉祺
整理:吴雨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