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图片 >> 正文 >> 正文

摆古一把芦笙,绵延苗家情

来源:笙 时间:2023/1/6
刘军连怎么挂号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901/9392336.html

《摆古》摆市井民生,摆变迁传奇,摆人生岁月,摆故事情感。

《摆古》这期给我们摆吹芦笙“打同年”。小编也亲历了这场在柳州市鱼峰区社湾路临江山庄内的苗族同胞“打同年”活动,给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营造了喜庆氛围。

04:58

吹了一轮芦笙、跳一轮芦笙舞,快乐的人们,跟着芦笙曲翩翩起舞,歌声、笑声、芦笙声糅合在一起,气氛热烈。

当天到来的芦笙队有洞头芦笙队、红瑶芦笙队、白云大湾芦笙队、怀宝白苗芦笙队。主队洞头队以苗族为主,白云大湾队以壮族为主,四个芦笙队共同演绎了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的芦笙文化。其中的一些队员更是带着孩子吹起了芦笙,一同欢庆!

01.芦笙悠扬,苗家情深

苗人酷爱音乐,芦笙一物无人不习,无处不备。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会有芦笙。芦笙是苗族人民不可分离的密友良伴。

有这么一个传说。芦笙出现在苗族祖先神告且和告当的古远时代。相传那时,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

为了解忧,一次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神奇地抽枝发芽,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

芦笙延续了乡音、交融了乡情,它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将苗族同胞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成为苗家儿女的精神、情感的寄托。因此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婚俗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苗家人活动的始终。

柳州融水,是柳州市有名的苗族自治县。而由此衍生出来的芦笙打同年传统习俗,在融水等地少数民族传承上千年,是村寨之间加强团结、密切往来、增进友谊的重要联谊活动。平常哪家有困难和问题,芦笙队成员都争相帮助、给予关怀,一起克服困难、共度难关。

每到新春佳节,苗族一个寨子更会受到另一个寨子的邀请,去作客拜年,形同汉族地区的“团拜”。全寨男女老幼举家出动,少者几十人,多者数百上千人。大家通过奏芦笙、唱苗歌、搞活动、做佳肴来交朋友、结兄弟,一起把酒言欢、载歌载舞、共庆佳节!

02.芦笙传情,佳话传诵

除了交朋友、结兄弟,“打同年”活动同时也是村寨之间相互通婚、促进美满姻缘的大好时机。在这里,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还是牵线苗族男女青年相互恋爱重要“红绳”。

尚未婚嫁的男女青年,会通过芦笙传情,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听不懂,但内行人,一听自明。

当他们约会姑娘时,芦笙便是“红娘”,当他倾吐爱慕之情时,芦笙又成了一种美妙的“语言”。往往姑娘们劳动归来,掩上窗户在灯下绣花,忽然听到了一种熟悉的芦笙音响,就会一跃而起,穿户踏月而出,向那发出音响的地方疾步奔去……此刻,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离不开它的。

03.芦笙技艺,文化传承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芦笙外部有细篾箍五至七圈,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有“金芦笙”誉称。它的制作工艺可想,也是非比寻常。

芦笙的竹管一般用白竹、紫竹、苦竹制作,挑选时非常严格,这是芦笙制作成功的第一步。

但衡量一个芦笙匠人技术是否合格,主要体现在一块簧片身上。芦笙制作的工序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小块簧铜片的制作。不要小看它,它可是整个芦笙的精髓所在,发声都集中在这块簧片上。

簧片制作工艺相当讲究,得先将簧铜片放入炉火中加热,再放入水中蘸火定型,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才省力。所以懂得制作芦笙的人一定文武双全,他不仅需要懂得乐理知识,还要懂得物理知识。

可是这些制作芦笙的方法,有许多环节并没有文字记载下来,在当初学艺的时候,也只是凭借师傅的口耳相传。所以很多步骤都需要经过无数次尝试才能掌握好需要哪个火候,什么温度、什么力度。芦笙制作技艺,是得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上千年传承后才积累下这宝贵经验。

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芦笙匠人的制造与成就正被越来越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