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图片 >> 正文 >> 正文

杜月笙为何能结交到杨度,他不拿一样东西当

来源:笙 时间:2023/5/16

杜月笙作为青帮大亨,他靠贩卖烟土、开设赌枱等违法生意发家,并在上海白相界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这与他日常的处事方式固然分不开,但仅仅依靠这些“乐善好施,出手大方”尚显不足。杜月笙还善于结交文人,由于经营得当,自有一帮自誉清高的文化人帮他鼓吹,甚至当时上海的主流媒体,也对其大加赞扬,少有毁誉。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素有寒士之称,这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文人大都不善钻营,性喜恬淡,精力都放在书写文章之上,容易安于现状。但往往又被俗世中的柴米油盐所累,只能疲于应付。但是与普通人比起来,文人往往又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写的多了,口才反而木讷起来,再有着根深蒂固之“君子固穷”之思想,所以总给人一种“高冷”的感觉,于是便有了“寒士”之别称。

杜月笙深谙文人之种种尴尬,又素会送礼做人情,反而能让一些自认清高之士,甘愿为其所用。这其实是一门大学问。

当时在上海发行量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报纸有两家,分别《申报》和《新闻报》。新闻报的编辑唐世昌,就是杜月笙的门徒之一,说起唐世昌拜杜月笙为师还有一段渊缘。那时初出茅庐的唐世昌,还是新闻报的见习编辑,为写出有分量的作品,他特意在一篇针砭时事的文章中,揭露了一个军阀政要的往事丑闻。

没想到这一举动,导致他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没办法,他只得辗转央人请托到杜月笙那里。没想到,在唐世昌看来是桩天大的难事,到了杜月笙那里一个电话就摆平了。当时杜拔通那个政要的电话,轻描淡写地说:文化人写文字发发牢骚,你老兄也不要太计较嘛。

就是杜月笙这个电话,不但解除了唐世昌的安全顾虑,还提前结束了他的见习期,在新闻报总编的特别安排下,他成为一名正式编辑。

唐世昌从来没想到,以前自己不屑于打交道的帮会人士,在政界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当即投了拜贴,拜在杜月笙门下,更是投桃报李,每每遇到有攻击杜月笙的文章,他要么按住不刊发,要么稍加修改将攻击矛头指向它处,以维护杜月笙的声名。

而让杜月笙没有想到的是,以前想要平息一个关于自己的负面报道,有时需要派出几十个善打能斗的门徒,冲进报馆砍砍杀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大量的金钱,方能压制住舆论。而现在,只要唐世昌稍一运作,舆情即会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因此,杜月笙对唐世昌这类文化人,总是予以尊重和厚待。不但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更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要知道,其他行业的门徒都是定期拿钱来孝敬杜月笙的,而到了唐世昌等文化人这里则恰恰相反。杜月笙竟每月给他们支付“薪水”。

杜月笙礼遇文人,自然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来投靠,大名人杨度便是其中之一。清末民初时,杨度因为参加过复辟活动,最终只落得个出走日本的下场。后来走投无路辗转回到上海,靠给人写墓碑,墓志铭为生。最后为生活所迫,找到了杜月笙。

对于杨度的大名,杜月笙自是早有耳闻。不但将位于薛华立路上的一幢漂亮洋房送给他居住,还送其元的安家费。除此之外,每月还要送上元生活费。

杜月笙不拿钱当回事,因为谦恭,产生了洼地效应,故此,很多人才都来投奔他。试想,如果他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清高的文人们谁会跟他“混”再一起,故此,他交友处世的两大法宝,也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于杜月笙的“知遇之恩”,杨度自然要涌泉相报,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这天,两人正在喝茶闲聊。杜府管家万墨林递过一张报纸说:杜先生,您看这报纸上刊写的诗,好像是针对您的。

杜月笙向来对诗不感兴趣,随手将报纸递给了杨度。杨度看后沉吟一会说:文人发牢骚自古有之,虽然杜先生有门生唐世昌,但他只负责一家报纸。上海那么多报纸,想要都提防着不针对杜先生的言论报道,看来只有一个办法。

杜月笙早知报纸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由脱口问道:什么办法?

杨度缓缓说出五个字:进军报刊界。

杜月笙听罢,眼前不由得一亮,杨度的一句话,真让他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开朗感觉。

这节人生逆袭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旧时上海滩龙蛇混杂,要想立足,不但要拼力还要拼智。而作为国学大师,杨度支招自然不同凡响。他劝杜月笙进军报刊界,从源头掌控报纸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可谓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