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战局紧张,杜月笙费尽心思将孟小冬由北平接到上海后,孟小冬大为感动,也不顾什么世俗眼光了,毅然决然地公开住进了杜府,虽然没举行什么仪式,但她俨然已经成为杜月笙事实上的夫人。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当时杜月笙身体不太好,再加上局势紧张,杜便闭门谢客深入浅出,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在外抛头露面了。如果你以为这个时候的杜月笙,是孤独的是寂寥的,那就大错了特错了。别忘了,杜府现在有两位名震梨园的巾帼名伶,那便是孟小冬和杜太太姚玉兰。这两人冬皇孟小冬自不必多说,就是姚玉兰虽然做了杜夫人后多年不登台,但只要提起她的名字,那在戏曲界也是无不知无人不晓。而杜月笙本身又是一个超级戏曲发烧友,古语讲“楚王爱细腰,宫人多饿死”,杜府上下,因为杜月笙爱听戏,其他诸管家帮佣等人,不说全是戏曲专家,但随时随地来那么一两嗓子,那自比一般人家要略高一筹。因此,在杜月笙称病退居期间,他的日子可谓:闲暇时日常有,娱乐节目丰盈,滋润着呢。
杜月笙当然知道,对于一个戏曲名家,如果离开舞台就等于扼杀了它的艺术生命。有时,杜月笙在江湖上虽然叱咤风云,但对待心爱的女人有时他会心细如发。有时他会拉着孟小冬的手说:小冬啊,我知道戏台是侬最挚爱的地方,但如今上海的局势已今非昔比,而我也垂垂老矣,诸事也力不从心,不能给你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你不会怪我吧。
听了这话,孟小冬心头一热,感动地差点流出泪来,她握紧杜月笙的手道:先生怎么这样说呢,自古战乱艺人能有几个落得好下场的?我现在锦衣玉食吃喝不愁,不正是多亏了先生你吗?大局势如此,非先生之力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何况,先生曾名动上海,现在不也闭门绝客闲居在府吗?小冬能得先生如此垂爱,又哪能只系恋着自己的舞台。再说,先生不每天都组织府内上下听我和玉兰姐唱戏演出吗?小冬不在乎台下有多少听众,听众再多没有知音也是枉然。哪怕台下听众只有一个人,如果那个人是先生,小冬也足感欣慰。
杜月笙听完她的一番话,紧紧将她拥进怀里,然后喊管家万墨林:摆戏台,召集所有在府里的人,咱们听冬皇唱戏!
然而,正所谓花无百日红,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随着局势的发展,腐朽无能的民国政府即将日薄西山,杜月笙的好日子也到了头。虽然他曾为抗战出过力,但他也因为曾是杀害汪寿华的主谋,不得不为自己的去留做打算。
他将家人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家庭内部会议,会上大家各抒已见,有的赞成杜月笙留下来,理由是毕竟他在上海有巨大的影响力,只要他留下,很多富商、银行家就不会走。而这些人,不仅有才华,而且有金钱,可以在建设新上海中出力;但也有人提议杜月笙应该离开,因为一旦更新,上海各方势力也会重新洗牌,在这一过程中,谁也不能确定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所以应该暂时离开静观局势变化再做打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