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图片 >> 正文 >> 正文

清初统治者所面对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明末

来源:笙 时间:2025/7/30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明朝中后期,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而明廷君臣昏庸无为,皇家燕舞笙歌,官员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民变,农民起义席卷全国。满洲也于此时兴起,不断寻衅于明朝。经过了数十年的战争,满清而代之。

然而清初统治者所面对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明末清初的社会经济如何?

一、灾害频发,农业压力巨大

据《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所载,自—年,全国共发生水、旱、虫、震、疫、沙尘、风、雹、雷击、霜、雪、冻害等十二类自然灾害次,年均发生概率为.45%。

其中水、旱、虫、疫灾害最为严重,万历至崇祯(—)的七十余年间,黄河中下游曾多次决口,造成极大的破坏。

自—年,三次大面积旱灾接踵而至,其中特大旱灾发生在崇祯年间,造成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不计其数的人员、牲畜死亡,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十村九虚,人烟灭绝的现象。

水旱灾害之后,虫灾、疫情频发,使得灾区百姓雪上加霜,尤其是明末天花的泛滥,无论王公贵族还是黎明百姓都深受其苦。明末中国大地如此多灾多难,庙堂却昏庸无为,地方官员横征暴敛,终于导致了农民起义席卷全国。

大致从万历四十八年(年)始,至康熙五十九年(年)的一百年属于小冰河时期,气候整体偏寒,这个时期的中国几乎年年有灾,并且多数灾情严重。清初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大体相当于明代后期。

有清一代,受灾范围超过县的大旱就有七次,其中4次发生在年以前④,从顺治元年至雍正十三年(—),共发生水灾次。清代的医学成就较于前代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疫情的流行与蔓延所带来的大批人畜死亡仍无可避免。

在《清史稿·灾异志》中,关于自然灾害所导致人员牲畜伤亡的记载多如牛毛,如“顺治十五年闰三月朔,上虞、龙门大雨雹,倏忽高尺许,或如拳,有巨如石臼,至不能举,人畜多击死”,“康熙三年三月,晋州骤寒,人有冻死者”,由此可见,明末清初是灾害高发时期,灾害会造成人畜的大量死亡,耕地破坏,极大地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自然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冲击,还会对国家财政收支情况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对灾区减免赋税、赈灾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若有新的灾害发生,势必影响国家救济能力与荒政效力的发挥,导致灾害对社会的破坏程度加大。

清代前期,皇帝励精图治,地方官吏也大多尽忠职守,发生灾害尚能及时赈济。从中期始,官场日益腐败,荒政效力大减,吃赈成为官场普遍现象。

乾隆三十九年甚至出现官员相互勾结伪造灾情吃赈的“甘肃冒赈案”。可见即使清代拥有一套规范化、固定的救灾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纰漏。一旦官员不作为,灾害所导致的困境就会不断扩大化。

二、战争频发,满目疮痍

公元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不断发动对明朝的战争。自年始,明廷内部也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农民大起义,至年三藩之乱结束,中国大地饱受战乱之苦。

战争本就会导致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加之各方势力都进行过屠城手段威慑敌人,更致使人口大量锐减。臭名昭著的屠城事件有水淹开封、四川之屠、嘉定之屠、扬州十日等等。

战争过后,全国满目疮痍。本节以江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及福建为例,简要分析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江南、福建自唐宋以来一直都是王朝的经济命脉所在,南宋时“苏常熟,天下足”这句谚语便已出现,不仅农业基础好,苏州、杭州、福州等地对外贸易兴盛,商业繁荣。

经历了清初战乱,这些城市繁华程度都一去不返。曾经富甲一方的苏州,在清初顺治三年变成了遍地死尸,无人验收埋葬的鬼城:“水中浮起死尸,有无头无首者,砍坏身体者,种种无数。”

杭州西湖成为了清军的饮马之地,清人陈确曾作诗《西湖书感》表达了自己面对颓败的杭州时的哀思:“泉声自咽忠臣庙,草色全荒处士家。痛哭孤山徐孝子,虚亭寂寂掩梅花。”

湖州、嘉兴等地,遭遇了兵荒马乱之后,盗贼四起,“鸡连鱼烂,井屋榛墟”③。安徽徽州因为徽商贸易而富甲一方,战乱使得商人纷纷携资外逃,留下“阛阓空虚,村落凋敝”。

江西自宋代以来,文人辈出,大儒云集,是当时的书香之地,清初如江西南安这样的水陆枢纽也不过“一望萧条,惟有败瓦颓垣,寒烟衰草”⑤。福建福州曾因海上贸易而富庶,顺治四年,兵革之外又发生饥荒,“死亡十之八九”,而清军进入当地后,不顾众人死活,向百姓征收赋税,以至于“百色生业俱废”。

曾经繁华的江南地区,因清军南下造成了如此之重的破坏,其余地区经历了多方势力的破坏,更是千疮百孔。

如此凋敝的社会环境对明末清初的士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陈宝良在《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里总结道明清易代剧烈的社会变迁后,残存的士民只得选择一块荒裔之地苟且偷生,并且仍不得安宁,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以至于清初士人绝望地发出了“天之不仁”之叹。

三、人口锐减,劳动力短缺

关于明末清初的人口损失数量,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探讨话题,各个专家所给出的损失数量也有所差异,但明清易代所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却是所有学者所认同的。

清军在战争中屠杀了大量人口,加之入关时一系列弊政,导致人口数量的锐减,清朝统治稳定后,统治者面对着一片荒芜,不得不重视人口保护,以至于在乾隆六年以前,清代只有人丁数统计而无人口数记录。

据《清史稿》所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共有九百二十万三千二百三十三人①,而万历六年人口一共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虽然人丁和人口对比很难得出精确的人口损失数字,但也能看出清初人口的锐减程度。

四川是人口损失的重灾区,《清史稿》载清朝初年四川“孑遗者百无一二”,据曹树基估算,四川人口在明末清初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大约有万人死亡,残存的四川居民仅50万人。

四川人口如此锐减,以至于清廷不得不在康雍时期抽调湖广之地百姓填补四川的人口漏洞。至于其他省份,史料中多有记载人口死亡十之二三、十室九空等描述。

据曹树基估算,明末中国大约有人口两亿,而到了清代初年剩余人口约为万。并且很多地方豪族隐瞒和强占人口,导致中央所直接控制的人丁稀少,影响着经济的恢复与国家的财政收入。

减少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口数量,对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中国来说,破坏惊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