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明弘治十一年,时任太子洗马的名臣梁储,被派往南直隶应天府主持这一年的乡试。南直隶人文荟萃,是明朝的科举大省。梁储果然在这里寻得许多才子,其中最让他欣赏得当属—唐伯虎。
唐伯虎也不负期望,高中应天府乡试第一,人称“唐解元”,这也是唐伯虎人生之中最为荣耀的时刻。就在唐伯虎意气风发之时,他的好友文徵明之父文林,却如此评价唐伯虎:“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
没想到文徵明父亲文林的话一语成谶。在次年会试中,唐伯虎就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仕途中断。往后余生唐伯虎放浪形骸,靠卖文卖画为生。二十四年后,唐伯虎病逝于饥寒交迫之中。
唐伯虎剧照,图侵删年少成名的唐解元
唐伯虎,出生于明中叶成化二年(年),这年是庚寅年,没有多大文化的老爹唐广德,索性就给儿子取名叫唐寅。他的弟弟生于丙申年,就叫唐申。
我们后人多叫他唐伯虎,实际上“伯虎”只是他的表字,寅年是虎年,伯是长子之意。当时的人更多的是叫他唐子畏,子畏,他的另一个表字。不知是不是出自典故“子畏于匡”。
唐伯虎出身苏州府吴县一个商人家庭,其父唐广德经营着一家小酒馆。家境说不上富裕,年少的唐伯虎没少在父亲的酒馆打杂,混迹于屠夫、酒保之中。
唐广德虽是商人,却有读书人的志向。南直隶是科举大省,唐广德耳濡目染之下,深知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丝毫没有让唐伯虎继承的家业的打算,希望儿子走仕途之路,光耀门楣。并且对唐伯虎期望很高,逢人就说:“此儿必成名”!
而据一些野史、笔记载,唐广德原本就是官宦之家。其父唐泰是明英宗正统时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死于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所以希望唐伯虎重振祖上遗风。但是笔者查了下“土木堡”死难的官员,并没有叫唐泰的,唯一死难的一个兵部主事叫俞鉴。
其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归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德广常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唐子畏墓志铭》
唐伯虎似乎天生就是个读书的好苗子。按祝允明(即祝枝山)的说法是“性绝颖利”,通俗一点说就是聪明绝顶,读书写字一点就透。
有天赋的加持,似乎功成名已不是难事。成化十八年,唐伯虎年仅十二岁,就已经在吴中薄有才名。
同为吴中人的祝允明,当时已经有秀才的功名,且年长唐伯虎十岁。听说了唐伯虎这个小才子,也两次主动前来拜访。两人也正是在此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唐伯虎像,图侵删成化二十一年(年),唐伯虎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学苏州府学,“四海惊称之”。
按说唐伯虎已经顺利入府学,是打算走仕途路线了。可是这个时期的唐伯虎,并没有入仕的意图,读书也不过是“不得违父旨”罢了。他向往的是像古今豪杰,对于科举,他是颇为不屑的。
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指科举)。——《唐子畏墓志铭》
所以在苏州府学读书的这几年,结识了文徵明、张灵、涂瑞等众多才子。唐伯虎终日放浪形骸,寄情声色。此时的唐伯虎说是“江南第一才子”未免自大,但是称其为“江南第一狂士”不过分。
弘治七年,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病逝;弘治八年,唐伯虎的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世。连续的家庭变故,摧毁了唐伯虎的意志,也加剧了唐伯虎的浪荡。
祝允明不忍好友意志消沉,规劝他:要么遵照亡父遗愿参加科举;要么就随自己的心愿,烧掉校服、书籍,做喜欢的事。唐伯虎这才下定决心参加乡试,并给自己一年的期限,中举则罢,不中,那此生便放弃科举。
(祝允明)余谓之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襕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唐子畏墓志铭》
可“狂士”就是“狂士”,就算是乡试也生出了一番波折。
在乡试之前,都会有一场“录科”考试,毕竟生员那么多,名额却是有限的。那就只能优胜劣汰,择优录取了。
唐伯虎这厮,不改风流秉性。在弘治十年(年)的“录科”考试期间,跟好友张灵寻花问柳,宿醉笙歌。新上任的提督学政方正,是个传统的儒家文人,而且又是监察御史出身,相当厌恶学子“宿妓”的行为。因此唐伯虎被方正摆了一道,名落孙山。
文徵明之父文林,当时正在南京太仆寺任职,听闻唐伯虎的遭遇赶来苏州为他求情,苏州知府曹凤也欣赏于他。在加上众多江南名士联名作保,唐伯虎才算躲过这遭。
弘治十一年八月(年),唐伯虎顺利参加了这年的乡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唐伯虎一战成名,江湖人称“唐解元”。并且深得此次乡试主考梁储的欣赏。
高中后的唐伯虎依旧不改“狂士”本色,终日流连欢场,纵情声色,慕名前来拜访人的也越来越多。其中他的好友徐元寿,给他引荐了一位他的子侄,改变唐伯虎宿命的人—徐经。
梁储像,图侵删人生的转折点与徐经
徐经,出身江阴梧塍徐氏,已历七代的世家望族。世人对于徐经似乎有什么误解,说他是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
其实不然,富是真富,但是徐家也是文风显赫的文人家庭。祖父徐颐是正统时正七品的中书舍人;叔祖徐泰直隶乡试解元;父亲徐元献,南直隶乡试第三名;叔父徐元寿也是江南名士。
徐家藏书丰富,时人评价徐家藏书楼“储川岳之精,泄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奥,焕斗牛之躔”。如此优越的读书条件,在加上深厚的家学渊源,徐经的学问是不差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徐经在弘治八年(年)南直隶乡试中,获得第四十一名的成绩。一省学子中的前五十名,不能说是天才,但总该是佼佼者吧。
徐经仗义疏财,为人轻浮、孟浪,很合唐伯虎的“口味”,很快二人便打成一片,引为知己。并相约一同赶赴京城会试。
弘治十一年底(年),两个“轻浮孟浪”的年轻人开始了莺歌燕舞的京城生活。徐经经常带着蓄养的数名女戏子,终日与唐伯虎招摇过市,好生快活。
徐有戏子数人,随从六如(唐伯虎字号)日驰聘于都市中,是时都人瞩目者已众矣!——《尧山堂外纪.卷九十一》
在京城期间,在座师梁储的引荐下,二人结识了的礼部侍郎—名臣程敏政。程敏政是先朝兵部尚书程信之子,大学士李贤的女婿,才高八斗的一代名儒。
程敏政像,图侵删唐伯虎颇中程敏政的脾胃,二人多次前去程府拜会。座师梁储出使安南时,唐伯虎还曾向求程敏政写序为老师送行。徐经也曾出资请程敏政为祖父求一篇墓志铭。
没想到与程敏政的交往,引起了非议,埋下了祸根。
弘治十二年三月(年),会试完的唐伯虎与徐经正等待着发榜。没想到,没等来报喜的衙役,反而等来了锦衣卫的一双镣铐。二人被牵涉进“科场舞弊案”。
因为这次的会试,程敏政突然被任命为副主考。户部给事中华昶上奏此次程敏政主持会试有“舞弊”的行为,矛头直指唐伯虎、徐经。理由就是二人与程敏政交往过密,有送礼、求文的行为,在加上唐伯虎“疏狂自炫”“都人瞩目”,似乎坐实了“舞弊”的行为。
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此岂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明孝宗实录.卷一四七》
许多野史记载,程敏政此次出题非常的偏僻冷门,许多考生竟然无从下笔。而唐伯虎、徐经,却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写了类似考题的文章了。可正史上记载的实际情况呢?
会试主考都是临时任命的,理论上唐伯虎、徐经是不可能提前知道程敏政会被任命为主考的。二人极有可能是被冤枉的!
“舞弊案”发生后,明孝宗下令停止程敏政“阅卷”的资格,并且程敏政所录取的考生,他们的试卷需要重新由正主考,大学士李东阳复校。
经过李东阳的调查,程敏政拟定的榜单,唐伯虎与徐经“二卷俱不在取中”,也就是说二人并不在高中的正榜之中,成绩相当一般。
礼部移文,臣等重加翻阅,去取其时,考校已定,按弥封号籍,二卷俱不在取中,正榜之数有同考官批语可验。——《明孝宗实录.卷一四八》
可坏就坏在徐经身上。二人在诏狱是“身贵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徐经这个细皮嫩肉的贵公子,在严刑拷问之下,两次承认“慕敏政学问,以币求从学”。
可不久后,徐经又随即翻供,称:“实未尝赂敏政。前俱拷治,故自诬服”。虚虚实实之下,程敏政被牵连下狱。
案件审理两个多月,一直僵持不下。弘治十二年六月(年),明孝宗诏令双方于午门对质。程敏政不服,高呼冤枉:“唐伯虎、徐经二人都没有高中,我如何舞弊”。
坚持“舞弊”的官员,则以“列而复校,所黜可疑者十三卷”。也就是说,虽然唐伯虎、徐经二人没有高中,但是切切实实的在复校中发现了十三份可疑的试卷。
无论这次会试究竟有没有舞弊行为,笔者坚信,跟唐伯虎、徐经二人是无关的。可是案件已经闹得人尽皆知,士子们愤愤不平,被卷入了这场案件,二人又哪能幸免。
唐伯虎、徐经以“夤缘求进”之罪被判了个赎刑(交罚款)。徐经经此一事大病一场,一直不忘洗刷冤屈,累年前往京城申诉,最后客死他乡,年仅三十五。
程敏政因不避嫌疑,收取考生钱财,虽被释放,却也被勒令致仕。出狱数日后,悲愤而死。对于程敏政,《明实录》的说法是“至今多冤惜之”,看来不少修史官员,认为他是被政敌诬告冤死的。
结局最好的应该算是唐伯虎了,朝廷为补偿他,把他被命为浙江某县的佐贰官。其实以唐伯虎举人的功名,就算在吏部轮候,最高也就是分配个佐贰官,而且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也轮候不到的。
如果不追求高中的话,这属于因祸得福了。唐伯虎却以此为耻,坚决不就。
江南四大才子,图侵删此间事了,唐伯虎踏上了归乡之路。此次来京会试,是唐伯虎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他最终为自己的“狂妄、轻浮”买了单。卷入“舞弊案”,让他一时沦为笑柄,声名狼藉;为交罚款耗尽了家财;他的第二任妻子也与他离婚。
没有生计,没有积蓄,一贫如洗,唐伯虎变得落魄了。他给自己取雅号叫“六如居士”,靠卖画、写墓志铭赚点散碎银两勉强维持生计。也因此慢慢的终蜕变成了“江南第一大才子”。
他花费数年时间,一砖一瓦搭建了修建桃花坞,满庭院都种满了桃花,日夜与宾客宴饮于桃花坞。在某次酩酊大醉之际,作下了那首彪炳史册的《桃花庵歌》。
这种放浪形骸的生活,唐伯虎过了十几年。他甘心吗?他不甘心,他本居“东南文士之上”,有高世之才,如今落魄于斯。或许酩酊大醉之时,他也会懊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接受朝廷的官职。
唐伯虎最终还是不甘现在的境遇,没有放弃仕途之路。
唐伯虎故居,图侵删至暗时刻:卷入宁王谋反案
正德九年九月,位于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派人携带百金前往苏州谒见唐伯虎。自言仰慕他的才华,想聘请他到宁王府当幕僚。
江西宁藩,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后代。朱权本是封藩于大宁的“塞王”,建文削藩时,被朱棣裹挟起兵。朱棣登基后,朱权被改封到了南昌,宁藩自此在江西繁衍生息。
朱宸濠是第四代宁王,按辈分还是当今皇帝朱厚照的叔祖,是当朝最受宠信的藩王,皇帝对他有求必允。唯一的缺点就是名声不太好。
宁王剧照,图侵删对于宁王的招纳,唐伯虎是欣喜的,因为终于有人“欣赏”他了,或许这是他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当唐伯虎到了南昌,他傻眼了。宁王敬重他是真的,对他这位江南名士是礼遇有加。可是几个月时间相处下来,他发现宁王不止名声不太好,还在暗中招兵买马、打造武器战船。
宁王有不臣之心!
唐伯虎瞬间明白,宁王聘请他当幕僚,不过是借助他在江南的名望,彰显其礼遇士子的形象,以收买天下士子之心。
这是唐伯虎的又一至暗时刻,稍有不慎就是抄家灭门。唐伯虎很惊恐、很愤怒、很无奈。他也许想求官,想求财,可他绝不愿卷入这种是非当中。
正德九年三月(年),南昌城中忽然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疯子。赤身裸体的穿梭于城中大街小巷,时而高呼,时而低声自语。这个人就是唐伯虎,他决定装疯逃离宁王的贼船。
宁王不信,他虽然不聪明,但也不傻,自古装傻避祸的人太多。宁王决定派人去试探唐伯虎,找到唐伯虎时,唐伯虎的状态在《智囊》中是这么描述的:“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翻译过来就是:整个人瘫坐在地上,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两手正在玩弄自己的“子孙根”。
箕踞坐姿,图侵删宁王终于了信,自古装傻充愣的大能之士,也没有一人能像唐伯虎这么狠。
死里逃生的唐伯虎回到了他的桃花坞,人生两次经历大起大落,让他的人生的彻底灰暗。生活也更加的落魄了,也更加的放纵了。同样,经过多年的磨练,他的诗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嘉靖二年十月二日(年),唐伯虎病逝于家中,年五十四。临终之际,作下绝命诗一首: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伯虎故居,图侵删结语:唐伯虎一生,命运多舛,颇为坎坷。尤其是三十岁时那场“舞弊案”,彻底断了他的仕途之路,令人腕叹息。诚如司马迁所说:历史上先贤往往都因个人之不幸,反而愤发成为历史之大幸。唐伯虎正是如此,正因其仕途不顺,反而成就了日后艺术上的光辉灿烂,在我国艺术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