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作为父母天然地就有了个甜蜜又尴尬的压力——起名。
但从祖辈的子美、席儒,到父辈的红梅、国庆,再到我们这代的李英、王伟,以及下代的子矜、欣怡,越来越多的人指出:以前的名字那么美,为什么现在的名字越来越不好听了?画风百变的名字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01.老一辈的名字
俗话道:“女诗经,男楚辞。”
古人们总爱从这两部经典里,精心采编沉淀了古朴气质的字眼作为名或字,让人一看就眼前一亮,浮想翩翩,恨不得击节叹赏一声:“讲究!”
这样的名字毕竟可遇而不可得,在千年的传承下,我们的祖辈的取名也慢慢变化。
他们取名多在伦理纲常之内,不外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端,以至君子贞人,或者还有些文人取名,多寄予山水,抒情梅竹,并不会显得世俗。
先带大家看看众网友祖辈的名字:
老狼老狼几点钟:“谦修。我外公的名。”奔跑的曲奇:“绍礼,我爷爷的名字。”虽然语法不一,但字里行间,满是自豪。
芥末味不给你吃:“我爷爷叫立焕。”小檗:“我外公叫弘杉。”青村-逗:“外公是席儒,爷爷是慕谦。都觉得好。”对于祖辈名号的赞美,由衷而发,首先是好听。
柒川:“奶奶叫俞子美,感觉好好听。”Echo君:“申甫,我爷爷名字,感觉很有文人气息。”七喜的感觉看来更深:“朋友的爷爷叫钰鹤,好听的哭了。”当然,赞美之外,感觉也不一。
郗鶠:“奶奶叫念慈。读起来感觉暖到心里去。”桃花山下一碗粥:“外公那一辈的叫和笙,聿修,沛民,唯一一个女性叫慕昭。好听到哭,都是外公的父亲取的名字,是那时候的老师特别有文化。”每一个名字对大家来说都很特别。
看完后,你是否也被逐渐逝去的时代浓郁的知识书卷气儿所折服了呢?
其实,那时候的人取名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都不是瞎胡起的,而是按照族谱和五行八字来起的,是啥字辈的就按啥字辈起,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
祖辈如此,父辈又如何呢?
02.父辈们的名字
爸妈这一辈的名字,相信大家最大的感觉就是朴实爱国了!
许多爸爸们的名字都是卫东卫国建国建平,许多妈妈们的名字也总有个萍琴梅香的,朴实中透露着坚贞,虽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却难免流于俗套了。
转变之兆:“姥爷荣先,姥姥淑兰,爷爷希进。父辈名字开始大路化。虹啊晖啊爱民啊鸿志啊!”egoist就说:“爷爷俞荣生,奶奶付淑英,觉得都不错,很有民国时期的感觉。到爸妈这辈的确没那么有感觉了。”文森也说:“爷爷叫恩满,太爷爷叫承善,都是按照家谱取得名字。到爸爸姑姑这辈就没按家谱取名,变成了立军立红什么的。”“大路化”的名字,普遍让年轻人更愿意用一种无恶意的方式调侃。
Estrellaz:“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叫琼如、章纪、渭崖、素琴......我妈妈三姐妹的名字连起来是东方红,哈哈。”西瓜卷卷:“爷爷叫西臣,我爹那辈就海波海涛了。”被调笑的名字看来是具有一定共性的。
Hey兔子说:“爷爷叫君良,爷爷弟弟叫君玉。到了我爹叫建明,大伯叫建国。”忧郁的小秋裤:“脑海中瞬间飘过胜利、建国、国庆、红梅、杜鹃、*艳、*霞、大妞、狗剩、二蛋等等,哈哈。”名字也怕对比,但确实,一个名字也反映了一个时代。
斯芬:这种变化出在一个“乱”字上:“外公家世代读书,家里辈分都有对应字的。外公那边叫“开功明义”,外公叫开贤(同辈开哲开远之类的);舅舅叫功国(功勋,功程);同辈明锋,明宇,明烨;小辈开始说是义字辈,其实都乱起了[拜拜],实在可惜。”为什么会出现不再讲究,毫无章法地乱取名字呢?
老流氓杜索新的话似乎是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个人觉得,给我们的爷爷辈起名的那代人,来自清朝,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演绎本来就比现代人高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再加上社会环境和氛围,起出那样的名字不奇怪。至于我们的父辈,刚好赶上了某党建国和那十年,名字越来越难听也正常~”显然,乱套之后的“大路化”,影响深远。
03.我们这一辈的名字
在谈到我们这一辈的名字之前,先看看年中国首份姓名大数据报告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数数榜上三十位,眼熟甚至认识的不在少数吧?更可怕的是,像这样的同名现象,在我们身上还未终止,而是传承到了下一代...
有人感慨到:再过20年,大街上一对对的子涵拉着欣怡在谈情说爱,30年后,一堆子涵和欣怡在帮孩子取名字...而这样下去,满大街同名现象何时能止!
04.同名现象如何止?
同名现象的衍生,其实侧面反映出来的,是当代国人人文素养的匮乏。
在车马很慢的从前,除了家承书香的孩子,老百姓们取名字之前,也都会去找读过书的人引经据典,去觅一个平仄得当,好听又有寓意的名字。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找读书人呢?
我们从“士农工商”这个排序说起。《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民分四业,首当其冲的就是“士”,士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典型,士为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的象征。
在这样拔高的社会地位序列下,读书人理所应当有着社会地位的尊严感,是受人尊敬的。而这样的社会地位,又能够反向推进更多的人去读书。
哪怕是如今商业化的社会,比起商人而言,有远见的父母们也还是更愿意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做一个有学识的人。
那么孩子怎么样才能成为这样受人尊重的人呢?
应试教育固然是孩子升学就业不可或缺的需求,但真要长成一个温润公子、翩翩淑女,人文素养的陶冶也不可或缺。而陶冶情操,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读诗。
一谈到诗词,可能孩子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诗宋词、李白苏轼,但事实上,中国近现代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创作的新诗更贴近我们生活的时代,更强调想象力和语言的自由,更能带领孩子走进新的精神领域。
诗源于生活,通过读诗可以认识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甚至让孩子学会自己写诗,这既是一种源自诗教的美育,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学修养。至少,孩子长大后,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好听的名字吧~
ME学院「跟着诗人读新诗」节选课开课啦!由著名诗人廖伟棠主讲。老师为孩子们精选8位诗人及作品进行解读,讲解诗歌的创作初衷、技巧、感染力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联,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明:此课程节选自「不忍错过的48首现代诗」,如需深入学习,可直接购买完整课程。
长按扫码,免费领课
温馨提醒:0元开团后,可将拼团链接分享到朋友圈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