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宋浩
配乐声隆隆,夹杂着掌声阵阵,台上表演的是舞蹈《龙把子》。这是11月27日晚,在武林路文化馆小剧场汇演的节目中,最受好评和瞩目的节目。
无声的表演:全场最暖心、欢呼最强的一个表演
这是一场16+4人的表演,演员是来自湖州市教育康复学校的少年。
舞台上16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表演舞龙,这个舞蹈类似著名的《千手观音》,特别强调整齐划一。一群人完成同一个动作,需要默契熟悉的合作,不能有一个人出错。
记者细心地发现,表演时16个孩子的眼睛余光,不时瞥向舞台两边角落里两个人(后来得知,实际上舞台四角共四个人,后面两角落黑暗里还有两个。)他们在用手语跟演员沟通。
尽管演出一开始就猜到了这是一群聋哑人,然而,当我看到他们的动作那么整齐、龙游的场面那么震撼;当我看到他们舞动时,眼睛不时看向角落里的手语者……我的眼睛湿润了,与此同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鼓起了掌。
坚持和汗水,源于热爱
热烈的鼓掌一直持续到他们演出结束,以及谢幕时候他们再出现。——尽管这些掌声他们都听不到。
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现场配乐声音很大,配合“龙”的主题,很有气势、震耳欲聋。然而少年们只能在寂静的世界中,从手语老师的动作里,感受到音乐节拍。
“虽然他们身体有缺陷,但心灵上没有自卑。”指导老师之一朱超颖告诉我。孩子们排练非常不容易,但面对文化馆的老师们,他们愿意上午、下午、晚上得排练,在排练厅里付出了超过常人百倍、千倍的努力。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投入,用舞蹈舞出自己的世界。“今天晚上的演出,还是他们自己化的妆”,朱超颖告诉我。他们的演出是无声的、也是最振聋发聩的。
公益艺术培训,是一项文化事业,也是一项爱的事业。在这项事业中,有老师的敬业、有学员的好学,每天都发生感人的故事。
载歌载舞:我们群众自己的演出
这个《龙把子》演出,是省文化馆“爱心拉拉勾”项目的成果,这个项目旨在关爱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
汇演其他演出,来自“耕山播海”(山区海岛地区文化下乡)和公益培训班(针对杭州市民)项目,包含歌舞、戏剧、情景剧、器乐演奏、诗朗诵等多种形式。
汉族民歌歌舞《南湖菱歌》,演员们身着长裙翩翩起舞,加上采莲小调,仿佛感觉她们就从南湖边来,从李白的《采莲曲》中来。
傣族、藏族等民族舞蹈,演员很投入,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演出了浓浓的民族风情。
民乐表演《玉苍山印象》,用胡、筝、阮、笙、锣等中国乐器,轻拢慢捻吹拉弹,眼前仿佛看到了山里的淡淡的云雾,清秀的山水……
“这些演员都是我们艺术培训班的学员,都是普通的杭州市民。”坐在我旁边的是培训班的老师淡然告诉我,这场演出就是培训班学习的成果。
坚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是不忘初心的事业
在台上载歌载舞的,是一群非专业的演员,他们走下台,可能跟我们挤同一班公交、逛同一个菜市场。这个晚上,他们的认真和用心,点燃了现场的如火热情。
浙江省文化馆开办公益艺术培训班、开创“爱心拉拉勾”“耕山播海”项目,培训涵盖书法、国画、舞蹈、古筝、民歌、流行演唱等多种课程。
“文化馆为了给市民朋友们一个展示平台,组织了这样一个汇演。”总导演邓老师告诉我,他们最终从30多个节目中选择了十几个节目呈现。
浙江省文化馆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传播文化、普及艺术”为宗旨,5年来一直坚持文化惠民,全方位、立体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开办公益艺术培训。
这次汇演,是对省文化馆培训中心5年历程的回顾,也是对培训中心所取得的成果的检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