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资源 >> 正文 >> 正文

戏曲是如何成为清代娱乐方式的从红楼梦

来源:笙 时间:2023/1/8
北京荨麻疹诚信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从贾宝玉非常厌恶的“热闹戏”入手,跟大家一起探寻到了戏曲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花雅之争”。

这次事件,让一直独占鳌头的古老戏曲剧种昆曲的地位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眼看“霸主”地位不保时,清代皇室出手,通过“禁演令”的方式暂时保住了它的统领地位。然而,在四大徽班进京后,“雅部”长期以来称霸戏坛的局面终于得到了改变。而一直被称为“乱弹”的“花部”将二黄调带进了北京城,并与秦腔、昆腔一起合演,形成了“南腔北调”汇集一堂的盛况。“雅部”自此逐渐衰落,而京剧随之诞生,并成为了后来的戏曲国粹。

在这场“花雅之争”的过程中,秦腔的一代宗师魏长生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三次进京都轰动了京城,两次被迫离京去他地寻求发展。而最后一次进京以后,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绽放在了舞台上,直至燃烧殆尽。

那么,今天这篇文章里,我就跟大家聊一聊戏曲是怎样作为清代娱乐方式之一的吧。

1《红楼梦》是个戏迷

如果问喜爱《红楼梦》的读者朋友们一个问题:原著当中什么事件出现的次数最多?估计大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致的:看戏。

我出于好奇,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原著前八十回当中,大概有十四回里都写到了搭台唱戏。要说哪个场景的戏份儿最多,恐怕应该非“看戏”莫属。

既然《红楼梦》这么爱看戏,我们不妨也先跟着看看热闹。

看戏的场合里,首屈一指的应该就是贾府里的人过生日。比如第十一回,贾敬寿辰。即使他本人都没在场,宁国府的贾珍还是从外面请了一个戏班子来府里唱戏表示庆祝;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时点的戏更不用说,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讨论过了;凤姐过生日是在第四十三回里提到的,当天生日宴会以及请戏班和说书先生的费用,是贾母号召大家凑份子凑出来的,唱的戏是《荆钗记》,赞美至死不渝的夫妻情深——这出戏在这里出现,讽刺意味颇重:因为趁着凤姐过生日不在屋里,贾琏跟鲍二的媳妇偷情被凤姐逮个正着,因此贾府众人看《荆钗记》,而读者们看的是一出“捉奸记”;到了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宁荣二府宴席齐开,北静王、南安郡王、乐山郡王等都到场了,南安太妃和北静王妃也都点了吉庆的好戏。

其余的场景,有元妃省亲时唱的戏、有过元宵节时搭台唱戏、有去清虚观打醮时唱戏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除了高门大户的人家爱看戏,殷实的小康人家也爱戏曲。比如贾府的总管赖大的儿子赖尚荣当上了县官,赖家不仅摆了三天酒席庆贺,还在自家花园和外面的大厅搭台唱了三天戏。原著里是这样描述的:

“吩咐他老子连摆三日酒:头一日,在我们破花园子里摆几席酒,一台戏,请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去散一日闷,外头大厅上一台戏,摆几席酒,请老爷们,爷们去增增光;第二日再请亲友,第三日再把我们两府里的伴儿请一请”。

《红楼梦》里的描述,反映的都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出现的社会、历史以及人文现象。明清两代,戏曲文学蓬勃发展,贵族们也非常喜爱这种娱乐形式。以清代为例,康乾盛世的时候,因为经济繁荣、稳定,宫廷内的戏曲演出也比较频繁。在皇帝、皇后过生日的时候,也要安排戏曲演出来为他们祝寿。

《红楼梦》里有一个场景,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第五十四回里,贾母让芳官演唱一出《寻梦》,但是只用箫和笙笛伴奏,别的乐器一概不用;又让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

这个场景很像清代皇宫内的“临时承应”——就是说没有安排演出的时候或者在正常演出之外,皇帝也会要求戏曲艺人临时加戏来助兴应景。这种“加戏”一般时间比较短,所以既不用穿戏装也不用太多乐器伴奏,以艺人的清唱为主。

2康熙皇帝的戏曲情结

我们所熟悉的康熙皇帝,恐怕是以“学霸”的形象“刷屏”的。他非常好学,当时懂得西方天文、物理的传教士们回忆说,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康熙的课程几乎就没有中断过。就算上完课,康熙也会自己再花很多时间来复习授课内容。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以外,康熙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很强。他喜欢做实验,能操作当时的精密实验仪器,甚至还会自己动手在实验室里研制药材。这还不算什么,他还亲自培育出了早熟的稻米品种,甚至还出版过科研论文《三角形推算法论》。

不过,康熙皇帝不仅是个学霸,他对戏曲也颇有研究。

民国时期有位叫做徐珂的学者,创作了《清稗类钞》这本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康熙癸亥,圣祖以海宇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载门架高台,命梨园子弟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活马。”

这一段讲的是什么事件呢?年的时候,康熙委任了擅长海战的郑军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六月率领着两万多清军水师兵分三路,攻克了澎湖列岛,歼灭了郑军全部精锐部队。延平王郑克塽顺应时势,归顺了清廷,并且献表请降。这一段就是上面所提到过的“海宇荡平”。为了表示庆贺,康熙就命戏班演出目连戏。

引用自头条百科

说起目连戏,我就不得不感叹康熙皇帝的知识储备含金量之高。目连戏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有“戏曲始祖”之称。它取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讲的是目连的亡母罪孽深结,目连不忍母亲在饿鬼道受苦,于是供养了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并借助供僧的功德救助他亡故的母亲进入天堂。

这出戏是戏曲与佛教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里面还融合了儒家主张的孝道。全戏以理论事,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涵盖了多元化的哲学思想,而且融入了杂技、歌舞、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康熙对戏曲的熟悉还表现在他为了尊孔崇儒,下令禁演了有关孔子和圣贤的剧目。

除此以外,《清稗类钞》里还记述了一件事,让我们了解了康熙对于戏曲的关心程度。这个事件就跟我们讨论过多次的《长生殿》有关。

“钱唐太学生洪昉思昇著长生殿传奇,初成,授聚和班演之,圣祖览之称善,赐优人白金二十两,于是诸亲王及阁部大臣,凡有宴会,必演此剧,而缠头之费,较之御赏且数倍,聚和班优人乃请开筵为洪寿,即演是剧以侑觞。某日,宴于宣武门外孙公园,名流之在都下者,悉为罗致,而不及给谏黄六鸿。黄奏谓皇太后忌辰,设宴乐为大不敬,请按律治罪。上览其奏,命下刑部狱。……一时凡士大夫及诸生除名者,几五十人。”

这段记载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长生殿》问世以后,康熙对这部作品表示了高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