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宣何许人也?
在上海的文坛,他属于老一辈的作家,资历很深,曾是《文学报》的创始人之一。
今天,我就带大家,从杜宣的角度,去看看刚解放的时候,黄金荣这个社会大佬的情况。
01当年去上海之前,杜宣跟随部队进入了刚刚解放的南京。
从浦口下车后,杜宣当夜就“借住”在老蒋的“总统府”。
一进去,他就好奇地去到老蒋的办公室转转,看一看。
在办公桌上还放着半杯还没喝完的龙井茶,那插在笔架上的毛笔,笔尖都还是湿润的,由此可见,这些人在撤走之前,是何等的急匆匆。
随后不久,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上海也是解放在即,年的5月初,杜宣便跟着“南下工作团”一起,乘坐火车从南京去到丹阳,加入了接管上海的部队当中。
年5月24日的傍晚,一列火车上面,满载着前往上海的接管干部和战士。半夜时分,这列火车行驶到上海远郊的南翔站就停住了,因为前面还在进行着枪战。
这天晚上,杜宣和其他干部们都借宿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
躺在干草堆上的杜宣,不时还能听到枪炮声,彼时,在上海的宝山、丹浦和高桥一带,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
自打年离开上海之后,时隔十二年后,杜宣再次回到了上海。
02一觉醒来,枪炮声没有昨夜那般激烈了,这一整个白天都没完没了的下着小雨。
杜宣和其他人一起,百无聊赖地等着进城的那一刻。
一直等到傍晚的时候,才传来了好消息:上海解放了。
晚上八点左右,杜宣跟着大家一起进了城,当夜住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室里,他们等着次日组织上给安排任务。
杜宣他们这一批接管干部的主要职责,浓缩起来就是四个字:接、管、清、改。
在我军逼近上海之际,杜月笙带着家人远走香港。
让杜宣他们想不到的是,作为“三大亨”之一的黄金荣,居然出乎意料的留了下来,而且黄家上上下下那二十多口子人,还是住在黄公馆里,也没有搬家。
对于为何没有离开上海,黄金荣是这么解释的:
我已经是快入黄土之人,我一生都在上海,不想飘在外乡,客死异地。
上海解放后,负责接管的工作人员就开始了工作,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黄金荣作为“三大亨”之一,也是一个很显眼的人物,居然没有去接管他,黄金荣就安然的一直住在黄公馆里,深居简出,犹如一个宅男。
不仅如此,当时黄金荣的那些正经的产业,还照常可以营业,譬如大世界、黄金大戏院、荣金大戏院这些产业。
因此,彼时的黄金荣,每个月都还能有着一笔不菲的收入,他身边也还聚集着一批门徒,虽说宅了起来,但是小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
对于黄金荣这些人物,当时组织上明确给过指示,那就是:
先不动他们,观察一个时期再说
不过,在进城之前,就有人担心青红帮的人会不会捣乱,就像是年那样。
其实,咱们早就把工作做在了前面。
当时,咱们这边有人和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认识,也一直保持着联系,通过杜月屏联系上了杜月笙。
夏衍等人于年去到香港,和杜月笙碰了个面,这次谈话中,杜月笙托夏衍等人捎个话,并且也做了保证,他会安分守己。
除此之外,杜月笙还表示,据他所了解的,黄金荣那边也不会闹什么幺蛾子。
于是,在上海解放后,咱们才没有动黄金荣这批人,而是先观察一段时期再议。
当然,有杜月笙这句话也并不能掉以轻心。
我军进城后,对黄金荣这些人每日的动态,都是了如指掌。黄金荣也确实做到了安分守己,不问世事,这才换来了一个短暂的平静期。
不过呢,作为曾经的“三大亨”之一,黄金荣属实也做了不少坏事。所以,当地的老百姓一看都解放了,翻身了,这黄金荣咋还过得这么安逸。
于是,就有很多群众纷纷写信,要求严惩黄金荣,甚至于还有要求直接让他领盒饭算了。
03实际上,对于黄金荣这种帮会中有头有脸的人物,组织上早就有了对待的政策。
就一句话:只要他们不出来捣乱,主动接受改造,就不动他们。
但是,架不住当时的群情激奋,毕竟黄金荣是混社会的,他也不是个大善人,手上没少犯下恶事。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诉求,组织上就找来黄金荣,给他说明情况,对他的既定政策不变,但是为了平民愤,需要他在报纸上发表“悔过书”。
但是呢,这“悔过书”一发表,那就更不得了,犹如一块大石头投进了水里,溅起一层层涟漪。
那没办法了,只能让黄金荣去扫大街。
为何做出这样的安排呢?有三利。
一利:可以安抚民众情绪;
二利:可以震慑残余的青红帮弟子;
三利:能稳定当时的躁动的社会秩序。
不过,这时候的黄金荣毕竟已经上了年纪,已经84岁了。
因此,他的这个“扫大街”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改造,没过多久就终止了。
两年后,黄金荣病逝于黄公馆,时年86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