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四季的理解,世界上再没有比我们祖先更精通的了,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应如今仲冬之末,这个“藏”便显得尤为重要,古人认为,冬季不仅要把仓库存的满满当当的,同时这身体也要在冬季藏的健康,以为来年开春做足腾蕴的准备。
为此《黄帝内经》提醒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加之近来“全国冻哭预警地图”发布,想必今年的冬季必有“瑞雪兆丰年”之象,而将来的白雪也印证了《黄帝内经》中的“闭藏”之意,这雪一盖下,地里的阳气也会得以蕴藏的好,所以来年便会是个“丰年”
而与土地相对应,人体也该在瑞雪之时,藏好体内的阳气,以过好未来的“丰年”,一般来讲,阳气这个东西决定了我们体内热量、动力的多寡,因此一旦这个冬过不好了,阳气泄了,那么来年开春,这“春瘟”便大概率会找上门来。
再者“水冰地坼,勿扰乎阳。”相信不少的北方朋友会对此理解更加深刻,往往这寒冬一至,河流冰冻,大地龟裂;这种现象经古人观察,便会理解为天地间的阳气此时已深藏底下,所以水中的阳气一经沉淀,这河流自然冰冻了,而土壤内的阳气一旦下沉,所以这大地也龟裂了。
因此,既然如今自然的阳气已处潜藏之态,那么千万得“勿扰乎阳”就是别惊扰到阳气,这点对于身体的保养更是如此,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列出四个最在冬季“扰阳”的习惯。
冬季最扰阳的事:作息混乱,昼夜不分古人认为夜间早眠能以滋阴,而血之气性亦为阴性,故而晚上正是人体养血之时,如果你晚上经常熬夜,并且长时间处于睡眠时间匮乏的状态中,那么你体内的气血便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且这冬季不睡、晚睡或者睡不得时,就等于是在最阴的夜里迅速挥霍掉体内大笔珍贵的阳气,而一旦养成习惯,那这体内淤寒和淤伤也会越来越多。
正如前文《黄帝内经》所说的:“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且伴随近来再降温的趋势,我们人体也应配合温度的变化,所以平时居家休息一定要早睡晚起。早睡觉让阳气得到很好的休息。若时间允许,待到阳光照耀时起床最好,此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令人头脑清醒。
但现在很多人夜间睡眠都有这“腹冷而不觉”的问题,以至于即便睡的再晚,这白天起床还是会觉的“困意无比”,那么要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古籍上寻找答案。《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絶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么,纯阳之性,温通经络,通活气血,驱除寒湿又能温暖胞宫。艾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植物,路边溪畔,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还有很多用艾草制作的美食,如艾叶蛋、青团、年青饺等。
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灸疾,功非小补”,还专门写过《蕲艾传》。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在清朝以前,上至皇家宫廷、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喜好艾灸。
李时珍在艾叶运用上,有两条宝贵的经验颇能启示后人。一是艾袋,选细软熟艾用布缝成袋子,围在肚脐腹上,对中老年人脐腹冷痛、女性宫寒痛经有很大帮助;二是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垫,能驱寒逐湿,避免冻疮等。
对于咱们上班族或是白天没时间艾灸的来说,可以试试南怀瑾大师的一种肚脐灸方法,在睡觉时便可艾灸,而且无烟无明火,非常方便,可以帮身体排湿、驱寒、补阳气。
首先准备三样东西,艾绒、桂圆肉和花椒,这三种东西,放料理机里打成黏糊糊的样子,可以捏住成球就可以了,做完可以用保鲜膜一个个的包裹起来,睡觉前,塞进肚脐眼里,皮肤不敏感的,可以用医用贴糊上,敏感的就用保鲜膜,只要不让这个小球掉下来就行,这样肚脐灸(贴)就完成了。
这三味性味都偏温热,且都归脾经,能脾胃的阳气补得妥妥的。除了艾草有补阳之效,桂圆肉,有补心脾、益气血、健脾胃、养肌肉的作用,主要起到补益的作用,可以健脾气,补心气,用于气虚、乏力、瘦弱,也用于脾虚导致的问题。
花椒温中散寒,祛湿止痛,这三味一结合,体内的寒气驱散了,阳气提升上去了,非常适合寒冷的冬天使用。若是觉得制作起来麻烦费力,可以试试这款现成的肚脐贴,依照道家古方配置,配以龙眼、花椒和艾绒等物。
每一颗都用蜡纸封好,放在玻璃瓶内,用的时候拿一颗,非常方便,打开后浓郁的艾草香夹杂着花椒的独特气味,小小一粒,蕴含充足的阳气,用它来补阳,最为适合。晚上睡前贴上,第二天起床撕下,一点都不耽误工作生活。
若是担心上火,我们可以在脚心处也贴上一个,坚持下去会发现腹部温温的,身体也有劲儿了,这都是阳气充盈的表现。(肚脐贴孕妇禁用)
第二:运动无节,喜出汗液一般来讲,适当的运动有益身心,但所谓“过犹不及”,一旦运动过头,别说在冬季了,即便在其他的季节里一样是很伤身体的行为,而如今仲冬月尾,寒风骤起,平时最适宜运动的清晨现在也是寒彻无比,所以如果此时不加以注意,然后大动身体从而挥汗如雨的话,必然会给风、寒二邪以可乘之机。
关于出汗,古人认为人体发汗之时,正是毛孔开张之机。所以像一些药敷、药浴都得乘人发汗的时候去应用,因此倘若冬季发汗,那么最容易进入人体的,自然是天地间害人损阳的邪气,由此冬季晨练或是运动无节及喜出汗液的这么些个习惯,将会使我们的健康饱受摧残。关于这一点,卢崇汉先生就曾在《扶阳讲记》中认为,虽然动能生阳,但是运动也多耗阳。适当运动虽可调动气血以使流通,而一旦运动过度自然也会使身体的气血亏损。
最后,如果你是一个“运动发烧友”实在闲不下来的话,那么建议在时间选择上避开清晨与黑夜这两个阴气最足的点,然后把运动的时间选择在冬季阳气较足、温度较适宜的午前或是午后,另外运动的幅度也需加以控制,如出汗的程度,最好控制在“微发而未泄”的程度。
第三:饮食无节,贪辣喜油如今很多人都会为了所谓的身材和颜值而频频“减肥”,且这减肥之法便是挑早中晚三餐选一餐不吃,可殊不知,这一日三餐的时间也正应脾阳旺盛的节点,因此阳气一旦得不到食物的滋润便容易萎靡颓丧。
而一旦养成了节食的习惯,便会使阳气在该腾之时不腾,该收之时不收,因此冬季节食者往往在那些温暖的午后,手脚却都出现了冰冷异常的情况,不得不说真是自作自受。
加上如今冬季寒冷,所以在冷天里吃辣取暖者更是数不胜数,但很多喜辣者往往容易上火,并且白天活动之时又常觉精神亢奋,而这其实正是阳气亏耗的另一种表现。
所以与其用辣椒来驱寒暖身,倒不如用老祖宗留下的方法来驱寒,就在这些方法中,生姜便是散寒补阳的最佳者。一来比起辣椒,这生姜不仅食性温和不易上火。二来即便贪嘴多吃了些姜片,那也不容易伤着脾胃。且这生姜不仅暖胃,其实还另有健脾阳,温脉络之功。
加之这生姜从古至今就被人称作“菜中之祖“,一直是做菜的核心辅料,俗话说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不少营养专家认为,早午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尤其是早上吃两三片,可以为一天食物的吸收做好“铺垫”,而且可以振奋我们的脾阳。
在吃姜的时候,要注意最好食用鲜姜也就是嫩姜,仔姜,这样的姜不太辣,而且营养也好。而老姜和干姜,太过辛辣,不可多吃。再者,吃姜不要去皮,尤其是冬天,姜留皮一起吃还可以避免上火,虽然生姜性温味辛,但是姜皮却性凉,有行水消肿之效,故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之说。
对于体寒畏寒者来说,冬天吃点姜不光能驱除体内的寒气,还有温中散热之效,适用于脾胃虚寒者,还能温补脾阳,而对于身体容易上火,但又脾胃虚寒者,可以在早上食用一些醋泡生姜,这样既能温暖脾胃,温补脾阳,驱寒,又不容易上火,因为醋是酸性的,有收敛的效果,可以把生姜辛辣辛热的性质给收住。
被醋浸泡后的生姜,辣味明显被中和了一部分,微辣中透着酸,清爽开胃,特别下饭,先圣孔夫子有一年四季不撤姜食的习惯,我们的百岁国医路志正老先生也有一年四季食用醋泡姜的饮食习惯。
而且醋泡姜制作起来很简单,经济实惠,只需准备嫩姜、盐、纯净水、食醋即可(喜欢酸甜口可加入白砂糖),生姜切片,加盐加醋,在玻璃瓶中密封三四天就可以食用了,做一次能吃上很久,吃醋泡姜的最佳时间在早上7~9点,这是脾胃经旺盛,便于驱寒温补脾阳,酸性收敛住姜的辛热之性,但却不会让姜温补之性大减,温阳扶正,让我们虚寒的脾胃一直暖暖的。
若是对于口感和营养追求更高,可以试试这款用铜陵白姜制作的醋泡姜,口感比一般的嫩姜更脆、汁水更多、纤维更少,特别鲜爽,在当地,白姜被用来生食或是腌渍后食用,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它。
为了这一口正宗的好味道,我们多次到当地寻访,经过多次试吃,终于找出一款无论是营养还是口感,都非常棒的醋泡姜,用的就是地地道道的铜陵白姜,一种老陈醋口味,由白姜、食醋、白砂糖、水和食用盐研制而成;另一种酱汁口味适合不能吃甜者,用的白姜、酱油、水和食腌制。
制作流程透明,无论是品质和工艺都让人放心,没有添加防腐剂之类的,地地道道的铜陵味道,良心手作。每天早上来上2~3块,一天下来身体都暖暖的,胃口大开,出门胃里暖了,全身都不冷。
第四:欲求不满,房事过度关于房事,自古便有古训云道:“万恶淫为首”,当然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意指淫欲为罪大恶极之事,这里的“淫”本意乃“不知节制”的意思,但如今生活节奏相较古代,那可快了不止一星半点,所以少男少女也好,老夫老妻也罢,都很少有人能在这个冬天“忍”的下来,所以既然必不可少,那么就适当克制,不要夜夜笙歌就好。
加上仲冬月尾,冬气性敛,而广大男同胞受到这敛性的影响,其中不乏出现有“缩阳入腹”的现象,“缩阳”的这个“缩”正对了“敛”这个性,都是往里收的,因此一旦在冬月过度调用肾气,以使肾阳亏空的话,轻则白天工作时常感“有心无力”,重则胸闷气乏,最后使这个冬天的心态都变得诡谲重重。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