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杨勇在制作芦笙。张贵元摄走进黄泥坡,传来悦耳的芦笙声音,时断时续。原来,杨勇趁着农闲时间,在自家工坊里忙着制作自己喜爱的传统乐器——芦笙,他正在试音。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芦笙乐舞,是苗族同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会在很重要的节日里,身着苗族服装,手持芦笙,闻笙起舞。黄泥坡位于泸州市叙永县正东镇永兴村6社。杨勇是这里的一位民族文化爱好者,更是一位手工技艺传承人,他的爱人陶银秀是一位苗绣传承者。从小耳濡目染的他,自幼便会吹奏芦笙、鼓簧而舞,但杨勇觉得,要吹好芦笙,首先得了解芦笙,要了解芦笙,非自己动手制作不可。于是,杨勇“非正式”拜师学艺了一段时间,从长辈、邻里、远亲那里习得了芦笙的制作技艺。在外出游玩的时候,杨勇也会特别注意其他地方芦笙的结构造型,虽说芦笙大体是一个构造,但在一些细节上却有所不同,根据不同地区人们的使用习惯、制作技艺、个性需求以及审美,有局部调整和改变。比如,在笙管上,有的地方的芦笙尾部是开口的,而杨勇制作的芦笙,笙管尾部却是闭合的,这样的芦笙吹奏的声音能够从前方位传出去,发声更响亮、浑厚。芦笙,从选材到制作,从成型到调试,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讲究。选材从看黄历开始,苗族先民觉得,制作一把上好的芦笙,竹子至关重要,苦竹是笙管的主要材料,所以得挑选个黄道吉日,这样从山上取回来的竹子才不致生虫腐烂。取回来的竹子洗净放在太阳地底下晾晒,晒竹也很讲究,不能在高温下暴晒,还要反复翻晒,防止竹子晒得不均匀导致爆裂。笙斗则选用纹理顺直的红椿木或杉木来做,晒法和苦竹一样,但选材就不用挑日子了。杨勇做的笙斗,一体成型,借用现代工具挖空整块木头,然后开音孔。6根长短不一的竹子按比例经过钻孔、打磨,变成竹笛的样式,与镂空的笙斗组装成半成品,此时便有了芦笙的模样。发声的簧片一般用不生锈的铜片制作,安置在笙管里,放置于笙斗。试音是制作一把芦笙最关键的步骤,直接关系到芦笙的质量。习惯上,试音从最短的笙管开始,非常考验制作师傅功底,试音往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上好的芦笙,是笙斗、笙管和簧片的和鸣,使用几年乃至几十年音质都不会衰减,这是制作师傅对自己技艺的自信。试音完成后,用画稿皮做的箍子固定笙管,这样一把芦笙就算完成了。杨勇制作的芦笙,因造型美观、音质好,购买者一般都预定。笙节参差,芦声起伏;吹且歌,闻则舞。杨勇说,吹芦笙是心、口、手三者合一的绝技,演奏者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每个人都能拿起芦笙吹上两口,但要想吹奏出来的声音悦耳动听、富有旋律,可是个技术活儿。心里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嘴里要吹出大小适宜、快慢适中的气流,手要根据气流节奏将轻重缓急收放自如。芦笙舞,则需要心、口、手、身的完美配合。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也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中的重要“媒介”及情感寄托。其声,或健朗脆亮,或婉转悠扬,或粗犷高亢,传递着苗族同胞的喜怒哀乐。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中是神圣且珍贵的,家家都离不开它。杨勇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更多的人熟练掌握芦笙吹奏技巧,传承古朴高超的制作技艺,让自己制作的芦笙能越吹越响。(张贵元、郑云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