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图片 >> 正文 >> 正文

芦笙民俗文化

来源:笙 时间:2023/6/19
北京青春痘医院咨询 http://pf.39.net/xwdt/210311/8736637.html

芦笙的出现要比葫芦笙晚,到南宋时期,芦笙的前身卢沙才见于文献记载之中。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有这样的描述:“卢沙,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则有更为详细的描述:“瑶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葫芦笙、竹笛……卢沙之制,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嘎其声。”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卢沙的外形虽与排箫相似,但演奏方法却与芦笙相同,这就说明了两者的密切关系。由于葫芦具有必脆、不结实、易漏气等缺点,因此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逐步用芦笙取代了葫芦笙。也就是说,芦笙是由葫芦笙发展演变而来的。

芦笙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部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关于芦笙的起源,还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苗岭山下,清水江畔的苗家山寨,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四十岁的时候才生下一个女儿,取名榜雀。榜雀不仅聪慧美丽、心灵手巧,而且歌声也非常动听。村里的人都很喜欢她,但她却只钟情于勇敢的青年猎手茂沙。有一次,榜雀被白野鸡怪围困,幸好茂沙救了她,可救下她之后,日渐憔悴,父亲十分着急,就做了芦笙并教赛子里的青年吹芦笙。后来,寨里举办赛芦笙大会,所有青年都来参加,茂沙也被吸引来了。榜雀将自己的心事告诉了茂沙,两个人终于结为百年之好——芦笙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也有传说称芦笙是苗族的祖先告且和告当发明的。相传在远古时代,告且和告当在造完日月之后,又从天公那里偷出一些谷种播撒在地里,但让他们烦恼的是谷子的收成很差。为了排解忧愁,他们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吹了起来。让人稀奇的是,他们吹出的音乐不但十分动听,而且地里的谷子也在乐声中肆意地生长,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从那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都会吹笙来庆祝。所以,芦笙被苗族人民看成是亲密的伙伴,男子个个能吹,女子个个能舞。每到重大节日,寨里都会变成芦笙歌舞的海洋。

芦笙很少单独演奏,一般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清代陆次云的《峒溪纤志》中有这样记载:“(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荡矣。”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在清代的时候,芦笙的演奏技巧和舞蹈动作就已经非常精彩了。配合芦笙的舞蹈可以是独舞,也可以是双舞,还可以是集体舞,有时甚至会伴随一些如倒立、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度的动作。

在苗族人民心中,芦笙是神圣而珍贵的,这是国为芦笙在苗族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乐器,除了正常的演奏之外,它还是婚姻的媒介,帮有情人牵绳拉线。男青年通过吹奏芦笙来向姑娘表达爱意,与姑娘进行约会。听到男青年的表白,姑娘们就会心领神会,以歌声与其相对。如果二人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那么当姑娘们听到熟悉的芦笙声传来的时候,就会迅速向乐声传来的地方,与情郞相会。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外人自然是很难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