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走进位于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的贵州织黔货非遗文创体验馆,馆内摆放的木凳、蜡染窗帘等,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自从年入驻龙井村以来,在花溪区委、区政府及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由过去单一‘走出去’培训的方式转变为游客进门体验,现在平均每天要接待五六拨前来体验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的游客。”贵州省织黔货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婷婷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近年来,花溪区以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为切入点,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属性,构建宏观保护传承管理体系,做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稳步推进青岩慈云寺非遗传习基地、龙井贵州织黔货非遗文创体验馆、板桥艺术村非遗小镇、非遗传习工坊、扶贫工坊建设,做好非遗宣传等工作。
“目前,花溪境内的非遗资源丰富,涵盖民间音乐、舞蹈、文学、手工技艺、民俗等55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人。”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龙聚盛说,花溪非遗项目的类别和保护级别逐年递增,传承保护体系正不断壮大。
为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更充分地发挥非遗的价值,花溪区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坚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花溪区文旅局在建设传习基地的同时,以“个性非遗、特色保护”为核心,解析非遗项目的不同特性,多方式开展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开展了慈云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完成了陈列布展,通过多媒体、场景复原、实物展示等方式,对花溪区的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类、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类等内容进行展示;在板桥艺术村建立了兰妈妈多彩衣妆博物馆、梅子留香居家就业手工坊花溪苗绣传承人工作室,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服饰并常年开放;完善了青岩龙井贵州织黔货非遗文创体验馆,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
一直以来,花溪区通过举办苗族跳场、苗族斗牛节、布依族三月三、高坡四月八等活动,为当地传承人展示展演提供了舞台。同时,坚持每年举办非遗管理人员培训班和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积极组织带领传承人参加各种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并做好“米花古歌”的非遗保护、传承等工作。
为全面掌握辖区内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和传承状况,花溪区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了花溪苗绣、花溪孟关猴鼓舞、青岩花灯戏、花溪高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青岩玫瑰糖制作工艺等非遗名录的数字化采集工作,积极做好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集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展数字化采集项目24个,涉及文字25万余字、图片5.8万余张、录音余分钟、视频余分钟。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非遗的个性化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保护传承,对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挂牌保护,有效推进花溪非遗传习基地建设,逐步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拍摄工作,在不断加大非遗数据库建设的同时,持续做好非遗传承创新工作。”龙聚盛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詹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