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辛追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
■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抚瑟俑
■南越王墓出土的瑟枘(东耳室出土的2套瑟枘和西耳室的1套瑟枘,三套在造型上均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瑟枘上的不同动物。除了有龙,还有熊、狮子、野猪、虎、猴等,俨然一座文物动物园。)
■湖北曾侯乙战国墓出土三种式样的瑟共计12件,其中1式和2式为25弦,3式为23弦
■二十五弦瑟结构示意图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曾写下许多名为《无题》的诗篇,但千百年来,最富盛名的或许还是要数这一篇《锦瑟》。
由于此诗写得过于隐晦,以至于在文学界中,对该篇的解读更是众说纷纭,各家有各家说辞,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觉得李商隐或许是在悼亡他的妻子,也有人觉得他是在追忆过往感叹自己的遭遇……
也不知是否这首诗影响力深厚,以至于在南博的展厅当中,当不少小伙伴看见展柜中那件瑟的复制件时,头顶上总会冒出一排的问号——瑟,不应该是五十条弦的吗?
其实说到瑟,它是我国非常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出现的时间甚至比古琴还要早,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它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毕竟在上古传说当中,它已经肩负着能传达天地之音的使命),但至少到了周代,瑟已经很流行了。
在《诗经》当中,我们也常能见到瑟的身影,好比说《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国风·周南·关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不过,在此之前的上古传说中,瑟它还真的有五十弦。
“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史记·封禅书》
只可惜,在现今考古发掘出的实物当中,没有人真的见过五十弦的瑟,但是从这个传说当中我们或许可以知道的是,最早的瑟可能弦数很多,以后经过改进,弦数减少,逐渐固定为二十五弦。
目前来说,弦数最多的也就是二十五弦,一般雅瑟二十三根弦,颂瑟为二十五根弦。
颂瑟和雅瑟区别在哪呢?
在古代统治者的心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么当天子进行祭祀的时候,会有专门用于郊庙祭祀的通神之乐,这时候用的就是颂瑟。
而雅瑟更多的就会在天子和贵族等在堂上宴会时使用,因为天子吃饭的时候会同时进行食举,也就是一边奏乐一边劝他吃饭,不知是不是吃起来会更香呢?
除了用途上有所区别,当瑟的木胎上装饰宝玉时我们便会称之为宝瑟,如果绘以纹饰,则称之为锦瑟,可惜啊,原本作为雅乐位居高堂之上的瑟却在后世的发展当中渐渐失传,有人说可能演变成今天我们更多见到的古筝,这当中的真真假假我们今天也暂且不论。
古有“士无故不彻琴瑟”的说法,谈及同为丝弦乐器的古琴和古瑟,总会令人联想这应是文人雅士聚会间不可或缺的高雅活动。
不过现在,我们似乎更喜欢以“琴瑟和鸣”来比喻夫妻之间关系融洽。这不,前阵子在张艺谋指导的电影《影》当中,由邓超饰演的“影子”都督和孙俪饰演的夫人小艾就在电影里呈现了一段危机四伏的琴瑟和鸣桥段。
而在《国家宝藏》第一季的节目当中,更是由古琴演奏家丁承运及其夫人还原了一段精彩的《神人畅》,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不过有时候古琴和古瑟二者长得真的太像了,容易让人陷入傻傻分不清的状态,那么关于怎么区分它,除了弹奏方法有所区别之外,瑟枘倒是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在南越王墓当中共出土十二枚鎏金铜瑟枘,瑟枘数量自春秋至战国时为二至五个不等,西汉时基本为四个,故发掘者根据瑟枘推测墓中可能原有三件瑟,同墓中还出土有鎏金铜轸钥,应是调弦之物。
这些瑟枘造型奇特,采用了汉代三座仙山之一—博山的造型,上面还精细地刻画出六种动物的形象,简直是一个微缩动物园!
因此如果单单把它们拿出来放一边其实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件艺术品了。同时,瑟枘它恰恰也是区分古琴、古筝最明显的一个部件。
不过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遣册有“郑竽瑟”“楚竽瑟”“河间瑟”等记载来看,在西汉盛行弹拨瑟的同时,或许各个地区的瑟也有着自己的地域性特色,那么南越王墓的瑟或许也是有着自己的一套南越style在里面也说不定呢。
本文来源:新快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参考资料:
1.《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修订版)》萧亢达;
2.《古乐之美》苏鸿月;
3.《南越国史》张荣芳,黄淼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