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图片 >> 正文 >> 正文

锦城处处有诗意蓉漂杜甫的生活美学

来源:笙 时间:2022/8/3

浅吟低唱婉转萦回之音

再现诗圣情怀

诵读经典抑扬顿挫之声

重温大家文章

书香在锦城留芳

诗韵在草堂流长

经过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诗歌深植于锦城的血脉之中,构成了天府文化的重要部分。成都是一座诗歌之城,在自古入蜀的文人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诗圣杜甫。

公元年,这一年,成都是幸运的,因为杜甫来到了这座城市。从此,诗人用笔墨为成都的美镀彩,千百年来未曾褪色。

让诗歌走进民间,与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处处绽放诗意,这便是杜甫在蓉的生活美学。

风起叶落,一畦清霜带来些许寒意,入冬后的草堂更显古朴幽静。虽未听见莺鸟啁啾,但“杜甫迷”们的相聚为草堂平添了一份生机。

12月11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仰止堂内传出朗朗诵诗声,一场用杜诗解读杜甫和成都以及浣花草堂的读书会在这里展开。

一张桌,两把椅,两杯茶,一下子拉近了此次读书会两位主人公——祁和晖先生、周东先生和台下观众的距离,仰止堂内笼罩着和乐融融的气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书会伊始,东周社领读人周东先生用河南方言朗诵了杜甫名诗《绝句》,并把它称为成都第一部彩色形象纪录片。

“杜甫对成都的第一印象怎样?有许多可选择的城市为什么他偏偏要到成都来?”周东先生抛出了几个小问题,而观众们在随后上台的主讲人——四川杜甫学会副会长祁和晖先生那里得到了答案。

杜甫初到成都,便写下了诗句:“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祁和晖先生告诉观众,诗中描写的成都美景与繁华的都市文化给杜甫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当谈到杜甫来蓉的原因时,祁和晖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的角度。“为避难而入蜀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杜甫更多的是想要验证杨国忠建议将成都作为一国之都是否有道理,同时诗人也想亲眼看看扬雄《蜀都赋》里所写的锦城是否真有那么美。”

现场观众对杜甫有了新的认识,诗人当年来成都并不是无奈之举,他在漂泊之时仍践行着伟大的家国情怀。

在解读杜诗时,周东先生评价道:“杜甫离开陇南之前写的诗基本都是黑白色,甚至是非常凝重的,但到了蜀地后,诗歌便变得清丽起来,染上了色彩。”

祁和晖先生用唱诗的方式吟诵了《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二首》《春夜喜雨》等杜诗。伴着悠悠古调,锦城一幅幅如画美景仿佛在大家眼前呈现。

“诗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每一棵树,每一朵花……”周东先生现场朗诵了肖复兴先生的《诗与成都》与李敬泽先生的《江河及其方向》,流露出的真挚感情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在读书会的最后,祁和晖先生还细致解释了“花重锦官城”中“重”字读音,让观众们一起想象早起推窗,繁花重重叠叠,满覆锦城的壮丽景象。

品诗韵之美,赏好文佳篇,观众们在读书会上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不虚此行。不少观众在结束之后,漫步至千诗碑前,细细感受杜诗凝结在石上的生命。

杜甫与成都,相互成就。在成都,杜甫成为了人民中的一份子,他站在了人民中间。

能拥有杜甫亦是成都的福气,诗人为成都留下了浣花草堂这块诗歌圣地,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来到成都,千万不要与杜甫擦肩而过。到草堂来,与诗圣对话,留一份诗意在你的心间。

(图/江小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