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介绍 >> 正文 >> 正文

明日讲座诗经中的古乐器笙生不息

来源:笙 时间:2022/7/12
白驳风那里治得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181209/6703361.html
秉承国家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充分发挥国图艺术中心的窗口作用,充分展示国家图书馆公益职能,通过讲座、参观、实践、放映相结合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推动延伸化阅读;同时也为丰富学生暑期生活,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使其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到许多知识,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和国图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在国图艺术中心举办“在艺术中品味阅读”系列活动,本活动是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项目,也是年海淀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一。

诗经中的古乐器——笙生不息

年8月10日9:30

地点:国图艺术中心·K栋

主讲人:王玲(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负责人、“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传承带头人)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国图艺术中心

支持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

“笙,生也,象万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故曰匏竽是也,其中空以受簧也”。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河南殷墟出土的殷代甲骨文中的“龢”字,就是关于笙的最早的记载。有人说,“龢”字的左边上面像一个房子,下面是三口人,左边像一个铃铛挂在房檐上,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中国的笙在一开始就代表了我们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情感,用一种和谐的声音在春天的时候奏起来,寄托一种对和谐的想象和愿望。笙的表现力丰富,它既可吹出高山飞瀑的气势,又可吹出波光水影的诗情。因此,代表乐器的“龢”字后来也被引申为乐调,于是便出现了另一个字“和”。“和”的意思重在“和顺”、“中和”、“应和”、“调和”,是让众多乐器的声音响应和鸣,最后达到协调与一致的过程。

当笙簧震动起来的那一刻,让人感受到的是笙的“直而不曲,曲而不兆”,“直而不曲”说的是笙的发音很直,但却不僵硬,“曲而不兆”则说的是笙可以吹奏出流畅的旋律,但却不谄媚不妖娆。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我们古代先人追求的一种优雅的、节制的表达。这也就是古人赋予笙乐器吞吐之间,吸纳聚散,能与人合,与万物和,与天地和,心平气静的境界。

课程大纲:

1.诵读诗经

小雅·鹿鸣

先秦:佚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2.笙的奥秘

3.和合之音

4.笙之一脉相承

5.互动体验

主讲嘉宾:王玲

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负责人、雅乐团团长,副研究馆员,曾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传承带头人,她以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者的职责与使命自律,投身于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的研究、传承和推广工作中,培养出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优秀团队,在发挥服务首都核心功能,推动传统文化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带领集体先后荣获了北京市文化创新工作室、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标兵岗、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