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介绍 >> 正文 >> 正文

笙和芋的区别

来源:笙 时间:2022/7/9
北京哪个医院痤疮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312/8740647.html

说起竽,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了,该成语的出处来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喜欢他,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竽这种乐器早在战国至汉代广为流传。

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

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吕氏春秋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竽

笙的体积比竽小,且竽的簧更多,根据东汉古籍《说文解字》里面记载,笙,十三簧,象凤之身。隋唐时期的笙有13、17和19等多种,最后17簧流传了下来,而北宋年间19簧笙又得到了普遍应用,到了明清年间,笙更是分为了17簧、14簧、13簧和10簧,而现在人们使用的笙主要为13、14、15、17等多种。

早在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现代加键笙

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由于笙流传的年代久远,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昭华民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