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优势 >> 正文 >> 正文

富不过三代这个朝代的功臣,几乎没能熬过二

来源:笙 时间:2025/1/17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大肆诛杀功臣,民间流传有一个“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为了把众多功臣一网打尽,朱元璋修建庆功楼,邀请诸多开国功臣赴宴,一众功臣们因为皇上要宴赏自己,都非常感动,纷纷赴宴,在宴会上歌功颂德,笙歌作乐,好不融洽。但是有一个人却一点也开心不来。这人就是朱元璋的结拜二哥胡大海,因为之前刘伯温告老还乡的时候,告诫胡大海庆功楼赴宴的时候要小心。酒宴过半,朱元璋借口离开,胡大海跟在他后面。朱元璋让他回去赴宴,胡大海泪流满面,恳求地说:“皇上连老臣也不留吗?”戏曲:火烧庆功楼朱元璋一时心软,就让胡大海跟着自己离开。他们走开没有多远,庆功楼的楼梯就被抽走,一把大火,把楼里面的所有功臣,连同陪酒的一干宫女、太监总共上千人,全部烧为灰烬。“火烧庆功楼”这个故事,自然是后人杜撰了。就好像朱元璋的画像,被画得很丑一样,很有可能是清朝时候,当权的满族统治者,为了丑化明朝,故意杜撰了这样的故事。其中最大的疑点,便是胡大海这人,早就在公元年被降将蒋奇袭击而亡,而明朝的建立则是在公元年,火烧庆功楼,恐怕还要在年之后;后来有人为了圆谎,又把胡大海这个人物,改成了徐达,有的干脆直接改成刘伯温。而且刘伯温被封“诚意伯”,更多的恐怕是朱元璋为了平衡淮西和浙东两个帮派势力所为;刘伯温告老还乡在年,当时徐达还在北京练兵,与元朝做最后大决战的准备,一直到五六年后才返回京城。虽然,“火烧庆功楼”是后人杜撰的,但是朱元璋诛杀功臣,却也是事实。因为当初和朱元璋一起浴血奋战、南北征伐、共创天下的功臣们,能够善终的,实在是寥寥无几。胡大海功臣像都说,富不过三代?明初的功臣们,几乎连二代都没能够挺过去。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年,徐达奉命北征,平定沙漠,元朝残余势力北撤,明朝北边边防变得稳定。为此,朱元璋开始分封诸皇子为王,确定朝廷官制,明确勋爵高低,制定科举,并对大臣们进行封赏。其中,以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邓愈、汤和等人为代表的34人,被封为公爵与侯爵,并被赐予了免死金牌。但是,这34个人的勋爵,最后竟然没有一家能够传到第三代。这34位功勋重臣里面,有27人是朱元璋在位的时候,直接剥夺了他们的爵位的,有1人被建文帝朱允炆剥夺,还有3人是被明成祖朱棣剥夺了爵位,剩下的3人是因为早逝或者无子而没有能够传下爵位。被剥夺爵位的原因,大部分都和明初的四大案特别是胡惟庸案、蓝玉案有关,像李善长、邓愈儿子邓镇、陆仲亨、郭兴、王志这些人都是因为胡惟庸案被杀,或者早逝之后,又被拉入了胡惟庸案进行清算除,34人之中,总共有20人受胡惟庸案被剥除了爵位,占比59%。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因为没有儿子,鄂国公的爵位传到他弟弟常升头上,结果则因为蓝玉案被除,和常升有一同命运的则有东平侯韩政、宣宁侯曹良辰。朱亮祖、胡美等是因为行为不检,被扣上罪名杀死,算可以说是死有余辜;周德兴因为儿子周骥和宫女私通,被株连,也勉勉强强算是罪有应得。可是像廖永忠、傅友德这样的开国名将,就死得实在是冤枉了。明初功臣失爵原因#徐达#廖永忠被《明史》评价为智勇超迈,功亚宋、颍(功劳仅次于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鄱阳湖之战因为功勋卓著,朱元璋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给他,平定明升的大夏国之后,朱元璋写成《平蜀文》表彰他们的功劳,其中有“傅一廖二”之语,对廖永忠奖赏甚厚。廖永忠最大的功劳,则是帮助朱元璋理所当然登上龙位铺平了道路。当初,朱元璋他们都是元朝末年起义军红巾军出身,大家尊奉韩山童、刘福通为首领,两人死后,又尊奉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俗称“小明王”。年,也就是大明开国前2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迎接韩林儿来应天,途径瓜洲时,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但因为廖永忠不是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而是后来才投靠朱元璋的,所以洪武三年的论功行赏,廖永忠只被评到22位,只有侯位没有公爵。再后来,廖永忠就被找了个罪名,给赐死了,成为朱元璋清算功臣的第一个牺牲者。傅友德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许多人都说傅友德是仅次于常遇春的猛将。可是洪武三年评论功勋的时候,他同样因为是后来才投靠朱元璋,所以被排在第28位,封为颍川侯,排名比廖永忠更后面,颍国公则是后来才封的。经过几年的功臣清算,傅友德躲过了胡惟庸案,躲过了蓝玉案,却依然躲不过朱元璋的杀手。因为跟蓝玉走的很近而且战功赫赫,傅友德被朱元璋猜忌,当时,除了傅友德之外,只有像徐达儿子徐祖辉、李文忠、耿炳文、沐英、吴良、郭英等少数功臣存活保爵,其他能清算的人都被清算得差不多。傅友德自己估计也知道,大概要轮到自己了。胡惟庸案蓝玉案有一次,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参加宴会,刚好傅友德的儿子傅让作为亲军,当值守卫,朱元璋看到他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就在宴会的时候,直接对傅友德提起这件事情,说傅友德的儿子藐视王法,当场发飙。傅友德起身请罪,朱元璋就责备傅友德不敬,丢了一把剑给他。傅友德一愣,提着剑走出门去,没过多久,傅友德提着两儿子的头颅来到朱元璋的面前。傅友德把儿子的头颅丢到朱元璋的座前,悲愤不已地说:“你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便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身亡。朱元璋暴怒不已,查抄了傅家,把他们一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数百年之后,清朝初年的文学家王士祯读到傅友德的故事,感叹地说:“古来功臣之冤,未有如颍公之甚者!”当初,傅友德是红巾军的一名小兵,后来归顺明玉珍,不受重用,又转投陈友谅,等到见到朱元璋,才自己觉得找到了明主,高兴地对朱元璋说:“我得到了真正的主人了。”倘若当时,他知道自己最后的下场,还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徐达出征当然,明初功臣里面,也有得到善终的。比如前面说到的徐祖辉、李文忠、耿炳文、沐英、吴良郭英这些人。但是他们躲过了明太祖朱元璋朝,却也没有能够躲过建文帝朱允炆朝,以及靖难之役之后的明成祖朱棣朝。吴良早逝,他的儿子吴高颇有能力,帮助建文帝朱允炆对抗朱棣,朱棣忌惮他,便设“反间计”,最后吴高被废为庶民。后来朱棣儿子朱高炽上位,还记挂着吴高为建文帝效力,对他无礼的事情,把吴家发配到海南,后来遇到大赦才得释。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明里帮助建文帝对抗朱棣,可是暗里却频频给当时的燕王朱棣送上助攻,特别是他所指挥的郑村坝、白沟河的败仗,直接导致了建文帝大好的形势转变,最后朱棣兵临南京,又是他打开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所以明成祖即位后,李景隆官居群臣之首,可是仅仅一年,他就因为受到接连的弹劾,被圈禁削爵。耿炳文则是因为帮助建文帝抵抗到最后,在朱棣上位后被清算,无奈害怕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也因此受到牵连杀害。郭英则是因为后面才封侯,不在34位开国功臣之中,而且他的同胞姐妹宁妃是朱元璋宠幸的爱妃,算是朱元璋的心腹,所以得以善终。朱元璋画像真正能够扛过整个明朝的功臣,恐怕只有徐达、沐英和刘基刘伯温三人。徐达一家能够保持长久荣耀,首先得益于徐达自身为人的小心谨慎,这有点和汉朝的卫青一样,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两件小事就可以表现徐达的小心谨慎。朱元璋有一次召徐达饮酒,徐达大醉,朱元璋让内侍送徐达到旧时自己当吴王时所住的宫殿休息,半夜徐达酒醒,知道了自己休息的地方,是朱元璋做吴王时候的宫殿,立即抱醉起身,在台阶上朝北跪拜,三叩首后才离去。还有一次,徐达和朱元璋下棋,虽然棋艺高超,但徐达每次都以失子告负,朱元璋当然知道其中的奥秘,有一次对奕,朱元璋就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一盘下完,徐达最终获胜,但是朱元璋仔细一看,徐达的棋子最后走成的是“万岁”二字。徐达本人虽然有因为背部发病不能吃鹅,却被朱元璋赏赐蒸鹅,吃完鹅肉后发病而死的传说,但是他的魏国公的爵位,却在儿子徐辉祖、次子徐钦手上断断续续地承接到了明朝末年,总的传了十一代,十五世。可以说是与明朝相始终了。不过遗憾的是,最后一代徐文爵竟然投降了清朝。徐达参军沐英及他的后代们能够得享荣耀,则主要得益于沐英及时远离权力斗争的中心。作为朱元璋最看重的义子,沐英因为常年镇守云南,算是远远地躲过了各种斗争,而且在地方任上,沐家子孙在边境也确实做出了实事,他们兴屯田,劝农桑,礼兴学,在安定边疆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沐王府“的招牌。当然,最重要的,是沐英还时不时向朱元璋表达自己的亲情和忠诚。比如朱元璋后来想让自己的义子们回归自己原来的姓氏,据说问道沐英父母姓氏的时候,沐英只是一个劲地回答:“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朱元璋问了几次,沐英始终磕着头对朱元璋重复刚刚说过的话。朱元璋大受感动,便给这个义子赐姓“沐“。又比如,义母马皇后病逝的时候,沐英听到这个消息,悲伤过度到咳血。义弟朱标过世,沐英更是伤心欲绝,因为受到打击而患病,并在不久之后,就跟着过世。这些表现,不仅让朱元璋对沐英感到痛惜,更让朱元璋对沐家感到放心。所以沐家终明一朝,历镇云南,经历一十六世,二王、一侯、一伯、十公、四都督,家门贵盛,就连徐达一脉也比不上。更可贵的是,就连最后一代的沐天波,最后也是为了大明,尽忠而亡。朱元璋与功臣其实,朱元璋所分封功臣之中,还有一个低调的刘伯温。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被朱元璋当作是张良一样的人物,民间也把他当作是可以和诸葛亮并驾齐驱的人物。但是这样的一位开国功臣,他的爵位却只有诚意伯。这大概和刘伯温自身的低调不争有关。因为受封之后第二年,刘伯温就申请归隐乡野了。不过,因为得罪过胡惟庸,刘伯温有一次生病,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他,给他开了药房,刘伯温吃完御医开的药后,没多久就病死了。刘伯温死后,诚意伯的爵位传到了他的孙子刘廌身上,可是因为胡惟庸的迫害,最终这个爵位还是丢了。刘廌看到仕途险恶,干脆就无意于仕途,拒绝了后来建文帝、明成祖的出仕邀请,在老家归隐起来,守着亲人的坟墓,著书立说,整理刘伯温的文章,闲暇时候,就纵情山水。也因为这样,刘廌得意在明朝初期的各种清洗和政斗之中存活了下来。一百多年之后的嘉靖年间,刘伯温配享高庙,他的九世孙刘瑜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并传承到了南明年间。刘伯温画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