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刘娥走到生命尽头。临终前,她拼命拉扯身上的龙袍,呜咽着要挣脱。11年来,她早已习惯穿龙袍、接受群臣朝拜,可弥留时,她却极度厌恶这身龙袍。
这不是她病入膏肓的发昏动作,而是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流露。
垂帘听政11年,皇太后刘娥手握军国大权,身披帝王龙袍,心安理得地接受宋仁宗赵桢和群臣的朝拜。
她拥有最高规格的尊号,出行仪仗远超皇帝,天下人都要避开她父亲的名讳……
如此显赫的地位,宣告着刘娥拥有远超皇帝的实权。
然而,临朝称制11年,刘娥却从未想要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她有着称帝的实力,为何不称帝?是不想,还是不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了解刘娥到底是怎样一个传奇的存在。
刘娥是宋真宗的第三任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她的人生非常传奇。
歌女、二婚、皇后、皇太后……这些差距悬殊的标签,居然共同存在于她的身上。
她是真的毫无根基,还真真切切嫁过人。
史书记载,刘娥是蜀地孤女,出生没多久,父母双亡,被迫在母亲的娘家讨生活,几岁的年纪就被许配给一个叫做龚美的银匠,早早成了夫家的人。
婚后的日子里,龚美做手工,刘娥当歌女,小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但刘娥15岁那年,龚美突然想要去大城市看看。
他们一起来到京师东京。
然而,大城市的开销太大,谋生又太艰难。
为了活下去,龚美便打算把刘娥给卖了。指挥使张耆看着15岁女孩长得好看,便把刘娥买回去,送给了还是韩王的赵恒。
初见刘娥,赵恒两眼放光,一见钟情,很快就把她带回了府邸,夜夜笙歌。
《涑水记闻》:龚美以锻银为业,纳邻倡妇刘氏为妻,善播鼗。既而家贫,复售之。张耆时为襄王宫指使,言于王,得召入宫,大有宠。
缘分这个东西,实在说不清、道不明。
刘娥的身份不明,按理说,身为王爷,赵恒理应有所防备。
但他直接把刘娥带回了府中,一发不可收拾。
宋太宗赵光义气坏了,来历不明的女子,怎能配得上自己金尊玉贵的儿子?
他怒斥了赵恒一顿,然后下令,要求赵恒立刻将刘娥赶出府邸。
赵恒不敢抗旨,又舍不得娇嫩美人,思来想去,就把她藏在了指挥使张耆的家里。
此后,赵恒每次去张耆家里,都是为了和刘娥相会。
刘娥这一躲,就是十多年。
在这十多年里,刘娥没有闲着,她利用赵恒的资源,识字看书,通读古今。
她是个聪明人,非常清楚,想要抓住赵恒的心,只靠美貌是无用的。
公元年,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后,立刻将刘娥接入宫中。
入了后宫,刘娥的人生就开挂了,她的晋升宛如一部现代版的升职记,从没有名份的宫人,到四品美人,再到修仪、德妃,最后还成了皇后。别人成为皇后,要么靠家世,要么靠儿子。
但是这些,刘娥全部没有,她愣是靠着自己,靠着自己对赵恒的吸引力,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公元年,赵恒力排众议,坚持要册立刘娥为皇后。
为了阻拦皇帝,部分臣子拒绝起草封后诏书。但众臣的反抗,阻挡不了赵恒立后的决心。
而当上皇后,刘娥不仅仅管理后宫,甚至开始帮助赵恒处理政务。
晚年,宋真宗头脑不清,经常力不从心,军政大事就基本都归刘娥决定。
刘娥的这个经历,和女皇武则天非常相似。当年李治头疼,也是身为皇后的武则天,帮忙处理政务。
10年后,赵恒驾崩,宋仁宗赵桢继位。
赵恒去世时,还专门给刘娥留下了一道遗诏:
“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一年,赵桢只有13岁,在父亲的遗诏面前,他只能听从。
于是乎,刘娥成了皇太后,开始临朝听政。
承明殿上,宋仁宗赵桢在左,太后刘娥在右。
子弱母壮,赵桢基本是个摆设,刘娥才是真正决定大小事宜的人。
垂帘听政的11年,刘娥穿帝王龙袍;接受赵桢和群臣朝拜,拥有最高规格的尊号;出行仪仗超过皇帝;命令天下人避开她父亲的名讳……
《宋史》:“出入御大安辇,鸣鞭待卫如乘舆。”“近戚多并祖讳避之。”
刘娥所享受的这一切礼仪和权位,早就已经不输皇帝规格了。
这样的刘娥,基本与皇帝无异。那么,她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呢?是她不想么?绝对不是。
一个不想称帝的人,不会穿着龙袍一般的衣服,不会比照皇帝的仪仗。而且,刘娥还曾经在上朝的时候,主动询问群臣对武则天的看法。
只是,群臣给她的回答是:
“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取自《宋史》)
很明显,这就是刘娥在试探大臣们的态度,也充分说明她动过要称帝的心思。
到底是什么事,让刘娥放弃了称帝的念头?我想,如果你了解当时的情况,换做你是刘娥,也不会想去称帝。
其一,刘娥已经享有了皇帝的实权,称帝与否,差别不大。自从刘娥当上皇太后,她就把控了大宋的朝政。
群臣对她不满,却奈何不了她。
毕竟,刘娥垂帘听政,是先皇的意思。而幼主宋仁宗赵桢,也没有半点要和刘娥争抢大权的意思。
在此期间,刘娥做了非常多的大事,比如:终结了“天书”运动、结束了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
这些事,都不小,但只要刘娥想做,基本畅通无阻。
权势滔天的她,已经拥有了帝王的实际权力,有没有帝王的名义根本不重要。
其二,刘娥没有后代,没有可堪大任的亲戚,称帝对她来说没有用处。称帝,自然是为了家族兴旺发达。
可刘娥父母双亡,也没有血脉至亲。
她唯一的亲人,就是前夫龚美。被卖之后,她主动找到龚美,认他当兄长,龚美也因此改姓为“刘”。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
可以说,如果不认龚美当兄长,刘娥是真的毫无根基。
但龚美的能力有限,他的亲戚和后代也不出众,难当大任。
在这种情况下,刘娥的背后等于没有家族,和她关系最亲近的,恐怕就是养子宋仁宗赵桢了。
那她称帝干什么?
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再还政给赵桢吗?何必多此一举呢。
其三,刘娥背后没有家族势力,言官们的嘴,也实在太烦人。北宋基本是文官的天下,台鉴制度特别发达。
文官们时常盯着皇帝、太后的言行,非常烦人。
刘美的小舅子在河阳当官,想要请刘娥拨钱财、给士兵,结果有御史就直接站出来,请太后前往不要偏私:
“赏罚者,上之所操,非臣下所当请,且天子新即位,惟演连姻后家,乃私请偏赏以自为恩,必摇众心,不可许。”(取自《长编》)
刘娥经常外出,去刘美府邸相会,言官又开始上奏,希望太后不要总去臣子府邸,并提出宋朝早有杜绝外戚进入高层机构的祖宗之法:
“祖宗典故,宗室姻戚未尝委之典禁兵及任要官。”(取自《国朝诸臣奏议》)
……
尽管这些谏言,不能切切实实损害和影响刘娥的地位,却相当烦人。
一旦刘娥称帝,从大局来考虑,她肯定是要保留这样的台鉴制度,但她又势单力薄,背后没有强大的氏族做保障,类似的谏言、受到的约束肯定会更多。
与其如此,她倒不如一直当太后,不开心的时候,还能把宋仁宗赵桢推出来当挡箭牌。
因此,从刘娥的视角来看,称帝,最多让她称呼上好听一点,但不会让她过得更舒服。她也没有儿子,没有亲戚族人要照顾,要这个虚名有什么用呢?
正因为如此,当部分朝臣暗时刘娥可以筱芳武则天时,她直接当众表态:“我绝对不会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情。”
后世对这件事的评价是,刘娥充分控制了自己欲望的表现,不愿背离祖宗家法。
但我想,刘娥不称帝,并不是不想对不起大宋祖宗,而是她不愿意辜负那个爱她、信她的丈夫——宋真宗赵恒。没有赵恒,就不会有后来的她。
公元年,刘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她无法说法,只是在拼命地扯着自己身上龙袍一般的衣服。
这不是她病入膏肓的发昏动作,而是她不想以“天子之服”去见赵恒。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帝悟,卒以后服敛。
我想,权势虚名对刘娥来说,只是过眼云烟。
她最想要的,还是自己的丈夫赵恒,那个给了她尊重,把她从泥沼中打捞起来的男人。
比起称帝,她更想要的,是给宋真宗当皇后,永远当他的妻子。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