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小时候很可怜,五岁时就父母双亡。才读了几个月书,其继母就再也交不起学费了。所以,他基本可以算是个文盲。
也正是因为读书不多,所以对他读书人很是尊重。清末民初闻人章太炎、杨度等都跟他是好朋友。发迹之后,他在上海建有正始中学一所。从初中到高中一贯制。该校规矩极严,两门功课不及格,就升不了学。开学时品行都是一百分,若到了期末扣到六十分以下,也要留级。杜月笙有三个儿子都是在该校读书,除杜维藩升入高中,杜维垣和杜维屏都在初三留了级——董事长的儿子、未来的帅气总裁啊,同样对待。
杜月笙家庭照(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除了教育,他还在新闻领域有大发展。据章君榖《杜月笙传》记载,抗战胜利之后,他出任申报董事长、新闻报董事、商报董事长。世界书局代董事长、大东书局董事长,中华书局董事。
列位,这是一个才读了几个月书的人能干的事吗?不过不重要,因为这些地方,需要的是杜月笙的名气与势力。当然,也与杜月笙对读书人的谦逊态度有关。
你想啊,那个年代,很多武夫觉得自己手里有枪,目空一切,最看不起的就是繁文缛节的酸秀才们。而杜月笙愿意到这些文化产业挂个名,其实就是促进他们的意思了。
除了文化产业,当时很多行业都有他的身影。章君榖说,杜月笙所拥有的头衔,真是“洋洋大观,令人叹为观止”。我数了数,在银行界、工商界,他竟有近四十个头衔。甚至还有上海鱼市场理事长这样的职务。
杜月笙同时代人,在金融界浮沉几十年的钱永铭在纪念杜月笙的文章里写到,“先生起布衣,无尺寸之藉,而其功绩,炳若日星,敝屣名爵,孜孜为善,惟恐弗及,被其泽者,不知凡几。举国上下,咸尊曰杜先生而不名。”
我们不去评论其功炳若日星是否夸张,但他被称为杜先生,确是最实切的,而这,也是他最喜欢的称呼。
杜月笙(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章君榖说,“杜先生三字,竟比那些十张名片都印不完的头衔,弥足珍贵多矣”。
杜先生三字,看似普通,却不平常。简简单单,却饱含着当时人对他的极度尊重——当然,肯定也有敬畏。
钱永铭的“咸尊曰杜先生而不名”最后两个字,其实大有文章。
在中国古代,“不名”对一个人而言,是极大的荣耀。
《宋人轶事汇编》里记载,“参政辛次膺眷遇隆厚,呼其官不名。”
《万历野获篇》中有写,罗俊仁原是陈友谅的手下,归附朱元璋之后,先后前往陈理及王保保处劝降,都不辱使命。又曾“使安南,不受馈遣,上嘉之,拜弘文馆学士,以其朴野,呼老实罗而不名”。
也就是说朱元璋不直接叫他名字而喊他老实罗——称赞其老实。
杜月笙剧照(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君父君父,君比父还大,你臣属年龄再大,他也可以直接呼你名——但他能叫而不叫,反而喊你的官职或用其他爱称,就是对你最大的恩宠。
我们扯回近代。
有人被叫做老张,老李,但若被喊成张老、李老,那档次就是杠杠的。
人们可叫杜老板、杜董事长而称为杜先生,也是最大的尊敬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