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宏观上给大家讲讲如何在三个月时间内高效备战《行测》的一些干货。
无论你是在校学生还是上班族,这些干货你都值得拥有。
再次强调:公考备战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成绩的提升循序渐进,没有一蹴而就的速成捷径。
综合来看:三个月的行测进阶训练计划如表示。
行测备战,90天,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知晓并了解行测五大题型
捷径:选一本高质量的行测教材(教材1),从头到尾认真看完,每一种题型能饶有兴趣地做一部分(铅笔做)。
禁忌:只看不做。
核心:知道有五大题型,每一种题型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出题类型。
要求:随时随地进行。
怎么选高质量的行测教材?《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技巧:选对教材是破除误区掌握方法的前提》这篇文章里有详细说明和链接。
每种题型的时间安排上:
常识部分,半天足够。
言语理解与表达。这是语言类题,分片段阅读和选词填空,1天时间,快读浏览完教材1里的相关内容,尝试着做一做,感受下这些题的出题方式。
数量关系。数学类题目,基本都是初高中理科题,你要做的,就是“温故”,把曾经的应试知识唤醒起来。1天时间基本OK。
判断推理。又分定义判断、图形推理、类比推理、逻辑推理几种。认真看完一遍,闭上眼睛好好想想,都是什么样的特征?建议2天时间。
资料分析。数学类题目,主要是数字计算,半天足够。
正常情况下,5天时间,足够走完这个阶段。
5天,并不代表每天24个小时寝食不安地看教材。只要注意力集中,每天3-5小时足够了。
学生党,这个时间要求不是问题。
上班族,既然立志公考,就要对自己狠一点。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工作间隙、晚上、周末的时间要多利用,少刷微博头条,少夜夜笙歌。
第二阶段:熟悉并熟练五大题型
捷径:按照题型分类,从头到尾,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一题不落地做完教材1。
禁忌:只做不想。
核心:背诵该背诵的。
要求:那些需要记忆的、背诵的、掌握的知识,五大题型的出题方向和原则、题目形式和内容,以及五大题型的最基础的答题方向、思路、方法等,都必须了然于胸,烂熟于心,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这个阶段,同样是基于教材1。
这也是第一阶段用铅笔做的原因,全部擦掉后,重新开始做一遍。每一遍的看与做,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可以直接写在教材空白处,便于后期总结整理。
经过前5天的学习,对行测五大题型已经了解,这个阶段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让“了解”上升为“熟练”。
这个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题需要,背诵更需要。
具体来看:
常识:1天。
这是由常识题的特性决定的。大部分常识题,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思考时间是30秒还是1分钟,并不影响回答正确率。做过的这些常识真题,要记住答案,并根据题干和答案,拓展常识边界。不要死记硬背。
言语理解与表达:3天。
中文博大精深,4个选项看起来差不多,但背后的逻辑大有不同。
因为题目是人出出来的,是中国人出出来的,是中国人“用生命”出出来的,所以,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比如中庸)和应试策略都会所体现。
文学表达与作者意图,文字主旨如何体现(主题句),不同词语的细微差别等,都是有章可循的。
不过,选词填空题没什么太多要背诵的,不要试图背诵不同词语的涵义,没有意义,因为就算准确知道词语的意思,也不一定能选对答案。
当然,对于某些高频词语的错误用法、感情色彩、适用范围等,要有准确的判断。
比如:
数量关系:5天。
数学类题目,答案确定且唯一。
对教材上给出的每一种小题型的基本的技巧、自己做题总结出来的小技巧等,都要记住。这些基本的技巧,是后面速度解题的基础。
数学类题目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也相对复杂。好在这些知识都是以前学过用过的,只是重新拿起来用。
比如,容斥原理、植树问题、浓度问题、行程问题、抽屉问题、“牛吃草”问题、利润问题、平均数问题、方阵问题、年龄问题、比例问题、尾数计算问题等等。
以行程问题为例,其涉及的类型有多种,每一种都有它现成的成熟的公式。记住,就成。
判断推理:5天。
定义判断、图形推理、类比推理、逻辑推理,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出题方式和逻辑,作答方向和原则也略有不同。
不再举例说明。
资料分析。3天。
答案确定且唯一。
不再举例说明。
第三阶段:探索速度解题甚至“秒杀”的方法
捷径:没有捷径。
禁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不体会不研究。
核心:自我总结为主,拿来主义为辅。
要求:尝试寻找;找到了要真正学会,并能随心所欲地调用。
五大题型,每一类题型都有他巧妙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要么拿来主义。借用别人的经验,并把它变成自己的,做到熟练应用;要么自己不断训练、总结、思考、感悟。
这些,均建立在第二阶段基础上。如果第二阶段那些基本的答题方式和技巧没有熟练掌握,这个阶段是难以达成的。
同样,这个阶段,以认真做过的教材1为基础。着眼这些做过的题目,正确的、错误的,寻找可能存在的速度解题方法。
建议数学类、言语类的题目各花4天,认真总结研究、消化体会。
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明速度解题技巧。
比如资料分析部分,一些基本的速算技巧要掌握,它可能不会直接出题,但是是一道计算题中间的一个过程,可以节约答题时间。
比如片段阅读的主旨题,掌握了主旨句的提示词眼,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以这个国考题为例:
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A.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B.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C.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D.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正常解题:花30秒读题干和选项,20秒思索题干意思,30秒比较四个选项并作出正确选择,80秒做对1题,也算不错的了。
但,有志公考的优秀青年不仅仅停留在正确解题上,要向速度正确速度突破。
速度解题方面:15秒读题干,看到主旨句提示词:“看来”,就知道片段的主旨句为“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就可以不用纠结之前到底讲了些什么了,更不用纠结那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虽然也很简单),直接看4个选项就可以排除ABD。最多30秒。
比如数量关系中某年的国考题:
甲、乙、丙三种货物,如果购买甲3件、乙7件、丙1件需花3.15元,如果购买甲4件、乙10件、丙1件需花4.20元,那么购买甲、乙、丙各1件需花多少钱?()A.1.05元B.1.40元C.1.85元D.2.10元
正常解题步骤:列方程组:3x+7y+z=3.15,4x+10y+z=4.2;求解X+y+z=?。一般来讲,未知数多于方程个数,解不唯一。但因为系数的特殊性,两个方程经过特殊的变换,是可以求出X+y+z的值的(唯一值)。不过,随着系数的变化,这种变换,很多人是1分钟内是难以琢磨出来的。
这种问题其实有非常简单的方法,三个未知数,可以任意设定其中一个为0,然后求出另外两个,答案就出来了。这里,y的系数7、10比较复杂,设y为0即可。10秒钟便能算出x、z的值,30秒即可速度正确解题。
到这里,刚好30天,一个月时间。
这一个月时间,都是围绕教材1展开。所以,教材不在于多,而在于高质量,在于认真看完、做完、研究完。
这1个月,都不需要做完整的套题。没有这1个月的基础,做完整的套题并没有多少价值。
第四阶段:仿真训练
捷径:没有捷径。
禁忌:不仿真,不训练。
核心:仿真训练前精准定位、仿真训练中及时记录、仿真训练后沉思默想。
要求:严格按照考场标准与程序答题,挑一个安静的地方,掐表两个小时,以考场的心态和状态做完一整套行测真题,并完整地涂卡。
有了前面一个月的努力,方能开始仿真训练。
3个月时间,2/3的时间在于仿真训练。
何为仿真训练?如何高效地进行仿真训练?这些可以阅读我往期的文章,不再赘述。
仿真训练阶段,需要严格按照考场标准与程序答题。挑一个安静的地方,掐表两个小时,以考场的心态和状态做完一整套行测真题,并完整地涂卡。
注意,无论是国考,还是联考、省考,建议教材1都以国考真题为基础。毕竟,国考题质量高,标准高,标杆的存在,是联考、省考的参照。教材2(即真题套卷),则因参加考试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最近的考试是年4月份的联考,那么仿真训练的早期、中期、后期的套卷有所不同。我的建议:
早期:-年国考题、联考题、自己省考题。1套/3天。
中期:-年国考题,-年联考题,-年部分省考题。1套/5天。
后期:-年国考题、-年联考题,按时间顺序进行。1套/周。
并不是年之前的真题不需要做了,也并不是上面这些真题都要做完,而因个人仿真训练时间的不同自行调整。
仿真训练前精准定位、仿真训练中及时记录、仿真训练后沉思默想,是仿真训练过程的核心。具体有哪些内容,该怎么进行?以往的文章都说得很清楚(参见《公考备战策略之仿真训练:什么是仿真训练?为何要仿真训练?》《国考倒计时8天,公考申论、行测的突破口在哪里?仿真训练》《国家公务员考试倒计时,申论、行测备战仿真训练之沉思默想》《公考申论、行测备战:沉思默想是仿真训练的精髓》)。
其中,私人订制答题顺序和答题时间是仿真训练5套左右开始进行。以这5套为基础,制定出符合每个人自身特征的答题顺序,然后继续仿真训练,不断改进、检验、优化,得出最终的顺序,并坚持到底。
另外,仿真训练阶段的沉思默想,与前面的思考速度正确解题并不冲突,只是参考的教材有所不同。
最后:破除答题误区,训练良好答题习惯
这点,贯穿于公考复习全过程。
行测答题误区颇多,难一言以蔽之。
比如,不要总想着得满分,没有哪个考生是能得满分的;也不要总想着把题做完,国考行测题基本是做不完的。
……。
正确的行测答题宗旨:在既定的时间里,最大化分数。因此,该拿的分数不能错过,不该拿的分数也不能贪心。
良好的答题习惯:不放弃某一类题型,不斤斤计较每一题,在私人订制的答题顺序下,高速高效地重复着读题、速度正确解题OR放弃、读题、速度正确解题OR放弃的过程。两个小时过去了,每一类题该拿的分数都拿下了(简单题、中度题、部分难题),不该拿的分数也能有一定的概率拿下(最简单粗暴的就是全部选B或C,25%的正确率;稍微用点技巧的可以排除1-2个选项,33%-50%的正确率)。
至此,本文从宏观上、方向上阐释了一个公考者该怎么循序渐进地复习公考笔试之一的《行测》,有捷径,有禁忌,有核心,有要求。公考笔试之二的《申论》,大有不同,下篇再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