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在看何以笙箫默么?”
和同学聊天,几乎总能扯到这个话题。也难怪,顾漫的小说向来就追捧者无数,如今在寒假推出这部剧,收视率自然不必说。可惜我读这本书时却早已过了青春年少时,还没看1/3就再也读不下去。电视剧耐心看了一集就不再想看。
可是“何以笙箫默”是什么意思?
原本一直以为“既然萧瑟起,何以笙箫默”是一句古诗词,结果百度一查,嗯哼,竟然前半句只是一位书迷的书评,两句在一起倒也对仗工整,既然琴瑟声响起了,为何笙箫的声音要沉默下去?寓意感情既然开始了,为何又要放弃?套用小说里何以琛的话,著名选段“我从来没有招惹你,你为什么要招惹我?既然招惹了(既然琴瑟起)为什么要半途而废?(何以笙箫默)”
《何以笙箫默》只是来自于男女主角的名字拼凑,何以琛和赵默笙。而默笙这个名字来自“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没有“既然琴瑟起”这一句,“何以笙箫默”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大概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吧。这世上美丽的情诗有很多很多,但是最幸福的一定是这一句。《何以笙箫默》想表达的,就是对这样一种幸福的向往。
——顾漫
其实书也好,电视剧也好,它就是在那个恰当的懵懂时期被恰好年少的你我看了,谁没幼稚过,当初看《梦里花落知多少》哭的一塌糊涂,看《通稿》时大呼过瘾的你我没必要觉得《何以笙箫默》多low……
最后,为了让这篇文章看起来有内(bi)涵(ge)一些。补充一点点古诗词常识,不喜勿喷……
琴瑟,古语中便是指夫妻和谐,和睦。早至诗经中《国风·女曰鸡鸣》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晚至清聊斋鬼故事《孙生》中“孙由是琴瑟和好。生一男两女,十余年从无角口之事。”琴瑟无一不代指夫妻之间和和美美,情笃义深。
而笙和萧,往往又是表达离人思念之愁苦。如太白强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孔尚任《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哀江南》中: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都用箫声表达文中人悲闷愁苦的心境。
ps:部分内容来自知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