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鸣谢乐团笙演奏家赵臻对本文的帮助
小时候我们都读过“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典故的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这个流传了千年的经典故事,不仅是老祖宗们给予我们关于诚信和道德的警示,也向我们透露了多年前,中国古代音乐的盛况和发展高度。我们可以想像,在那座宏伟精致的古代宫廷里,那个由位吹竽乐师组成的大型乐队合奏。也许还伴有编钟、编磬的金石之声,丝竹共奏的美妙律动,以及歌舞相和的华丽盛景……这音乐或威武壮丽,或妩媚多姿,展现着古代盛世的精彩与自信!
即使独奏时,乐器本身的精致与巧妙足以呈现出丰富的音乐效果。竽,是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流行的吹管乐器,体现着中国古代乐器制作与设计的先进性。虽然在漫长的音乐发展长河中,竽这件乐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同类乐器笙却一直延续至今。它们都由多支长短不一的竹管装在匏(由类似葫芦的植物制作而成)内,每支管中有一块簧片,吹奏时簧片在管中产生气流震动而发音。笙、竽的最大区别在于体积的大小和管的多少,而这类乐器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吹奏和声,它证明了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已经有了和声的概念,并付诸实践。中国音乐的和声有着自己的传统韵味和结构,看似随意却具有内在的音律特点,这大概也体现了东方智慧对“和”的理解和诠释。
西汉马王堆出土的竽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笙
在古代,笙师既是众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教师,也是领导吹打乐参加祭祀、燕乐演奏的官员,只有精通乐律、乐艺超人,才能担此重任。
在后来的发展中,笙经由丝绸之路传到波斯,之后由传教士带到欧洲,对后来管风琴和风琴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厦门鼓浪屿的管风琴博物馆还陈列着这样的展示:
摄影:周小民
如今我们看到的笙也随着人们的审美追求而产生了一系列变化,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性更加丰富。
十七簧笙摄影:赵臻
键笙摄影:赵臻
昨日,彭麻麻还将笙这件乐器赠送给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大音华章》音乐会第一篇章“和韵”的第二首作品《和鸣》,将以古老的笙竽合奏,呈现由古至今的和声和韵,由青年作曲家王云飞担任作曲。
音乐由一人的独奏,逐渐增为两个、三个……形成原始质朴的和声,从宁静逐渐演变为富有动感。这音乐不是简单的仿古拟古,更不是复古,而是以此展现一种传统的谐和之美、音律之美,更要表现中华文化传统衍生至今的和谐与自信。
大音华章
大型民族音乐会
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项目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演出时间:年11月2日(一)19:15
演出地点:上海大剧院
票价:////80/50元
微店购票请戳“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