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词

来源:笙 时间:2024/9/15

导语:张先,字子野,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人称“张安陆”。张先之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

张先于天圣八年(年)中进士。明道元年(年)为宿州掾(yuàn)。康定元年(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年),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抃、苏轼、蔡襄、郑獬、李常等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

元丰元年(年)卒,年八十九。

01《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女子登高远望,心中满是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她感叹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浓烈,更为难舍。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女子的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的柳条一样纠缠不断,让她心乱如麻。她回忆起与情人分别的地方,那里的柳絮飘飘,增添了她的惆怅。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女子眼前还浮现着情人骑马离去的场景,马儿嘶叫着,越跑越远,一路扬起灰尘。她不知道情人去了哪里,怎样才能找到他的踪迹。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女子看到池水清澈,一对鸳鸯在水中嬉戏,这水南北可通,有小船往来。这些景象都是她与情人曾经共享过的美好时光的象征。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女子回到自己的楼阁,发现梯子已经撤去,意味着没有客人来访。黄昏以后,她只能独自面对窗帘上斜照的月亮,感到孤寂寂寞。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女子怀着沉重的恨意,反复思量自己的命运。她觉得自己不如桃花杏花,它们虽然也会随风而落,但至少还能嫁给东风,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这是一首写离别思念的词。词人通过登高、望东陌、看池沼、回画阁等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远方征人的深深牵挂和无尽惆怅。

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如“无物似情浓”、“千丝乱”、“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斜月帘栊”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词的结尾更是抒发了女子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无奈,显示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渴望。

02《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词人在东池的酒宴上,第一次见到了女子,她穿着一件绣有双蝶图案的罗裙,显得十分娇媚。

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女子不用浓妆艳抹,只涂了淡淡的白粉,就像一朵清雅的闲花,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词人细细地端详她的每一个地方,都觉得完美无缺,而且人人都称赞她的身材苗条如柳。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词人觉得她是从神秘的巫山飘然而来,因为她来的时候,衣服上还带着云彩的痕迹。

这首词以东池宴为背景,写出了词人对女子的倾慕之情。词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服饰、容貌、身材和气质,赞美她如仙女般美丽动人。词中充满了浓浓的春意和恋意,展现了宋代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03《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龙头舴(zé)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写江上的龙舟竞赛和岸上的秋千游戏,用“龙头”和“笋柱”来形容船和秋千的形状,用“吴儿”和“游女”来区分男女,用“竞”和“并”来表达动态,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写了水边的采花和郊外的踏青,用“芳洲”和“秀野”来描绘风景,用“拾翠”和“踏青”来表示活动,用“暮忘归”和“来不定”来反映心情,展现了一种闲适的氛围。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人离去后,夜色寂静,用“行云”来比喻游人,用“遥山暝”来形容天色,用“已放笙歌”来说明活动结束,用“池院静”来描述环境,营造了一种淡雅的情调。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写庭院中的月光和柳絮,用“中庭”来定位空间,用“月色正清明”来点明时间,用“无数杨花过无影”来抒发感慨,表达了一种悠然的境界。

这首词以寒食节为背景,写了吴兴地区的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通过对比、转折、渲染等手法,展现了一幅春日江南的美好图景。词人以平淡的语言,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

04《江南柳·隋堤远》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

千里伴君行。

隋堤(dī)远,波急路尘轻。从别路写起,隋堤是隋炀帝开通济渠时沿河筑的御道,栽种了柳树,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和路尘轻分别写水陆两路的行程,暗示离别之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出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从古往今来写送别情事,柳桥是古代常折柳赠别的地方,泛指送别之处。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唤起“见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分袂是离别分手的意思。

何况自关情。以“何况”二字造成递进,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自关情是掩饰感情或动心的意思。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转写别后的情景,斜照是斜阳的意思,表明送者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从日落到月出。新月是夏历每月初弯细如钩的月亮。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写送者城楼望月的心愿,倚望是徙倚怅望的意思,“重”字表明先已望过。愿身能似月亭亭是希望自己能像月亮一样高远而美丽,千里伴君行是希望能陪伴着远行的爱人。

这首词没有具体刻画送别情事和个人身份关系,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并通过新月亭亭的意象和伴行的着想来暗示女子对爱人的深情。词中没有刻意作苦语,但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词的语言明快素朴,情调清新健康,在送别之作中颇有特色。

总结:张先的词风含蓄雅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他擅长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他的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等名句。

张先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他也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他常把听歌看舞的场面和感受形之于词,表现歌妓才艺和表演情态,使人身临其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