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严谨八卦大胆批判辛辣讽刺,这部古代学

来源:笙 时间:2023/7/10
念楼学短(套装上下册)京东¥.8购买

《念楼学短》共有53组篇国学经典原文及锺叔河先生的,委实值得珍藏细品,遂决定每读完一组便记录一下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经典之美。今天要分享的是《念楼学短》第十五组——《容斋随笔》九篇。

一提到“学术随笔”,似乎容易给人一种严肃、板正、高深、无趣之感,虽说是随笔,也并不见得是随手一挥而就的,相反,由于略显专业的内容并非人人喜闻乐见,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去读什么学术随笔。

在读《念楼学短》第十五组《容斋随笔》之前,我也是从来没有读过学术随笔的,更别提是古人写的。这次无意中在锺叔河先生的引导下品读了宋代洪迈所撰的《容斋随笔》中的九篇古代学术随笔,才发觉原来学术随笔也可以这般有味。

容斋随笔(套装共4册国学典藏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8购买

据百科介绍: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3~)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可见,《容斋随笔》早已颇负盛名,怪不得锺叔河先生专列一组品读。读完《念楼学短》中选编的九篇随笔,我的头脑中就对《容斋随笔》形成了“严谨八卦、大胆批判、辛辣讽刺”的十二字印象,可谓风味独特。

01.严谨八卦

说起“八卦”一词,总感觉就是捕风捉影、蜚短流长。特别是现在的狗仔队在传播明星八卦方面,更擅长这一套,不管真假,足够吸引人的眼球就行。

其实自古至今,人类的猎奇心理都是一样的。在古代,人们也对名人八卦感兴趣,就连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就有不少名人八卦。不过,作为学术随笔,洪迈“八卦”起名人来也是相当的严谨,绝对不是捕风捉影,而是有理有据。

比如,在《乐天侍儿》一篇中,洪迈就严谨地探讨了白居易究竟有多少家姬的问题。众所周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蓄养的最知名的歌舞伎。有些人认为白居易的家姬就只有樊素、小蛮二人,洪迈则认为,岂止二人,还有很多呢!依据嘛,就是白居易的一首《小庭亦有月》的诗中就提到了“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光从名字来看,至少红绡、紫绡是家姬了!

再如,在《李陵诗》一文中,洪迈又对坊间流传的李陵和苏武之间的诗歌往来进行了严谨的八卦,确切地说,这次是“辟谣”。李陵当年出征匈奴,因寡不敌众投降,最终老死在匈奴。而苏武当年出使匈奴被扣十几年,誓死不降,最终重回汉地。《昭明文选》中选了李陵写给苏武的三首诗和苏武的四首诗,认为这就是二人的“真迹”。但是,洪迈认为非也非也,理由有两个:一是苏武归汉后住在长安(今西安),不可能“俯观江汉流”(长江和汉水在南方);二是李陵诗中“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中的“盈”字明显犯了汉惠帝的名讳(汉惠帝名盈),就算李陵人在匈奴也不敢犯这样的错。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诗都是后世同情李陵和苏武的人假借二人之名写的。

瞧瞧这八卦的水平和严谨的姿态,如今的狗仔队怕是望尘莫及了。

02.大胆批判

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的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了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被奉为研究学术的圭臬。其实,在古代的学术研究者中也不乏擅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不人云亦云的人。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就大胆批判过一篇名家名作——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师说》和《劝学》,确实文采斐然,论证有力,是古代议论文的典范。孟东野就是写下《游子吟》的孟郊,《送孟东野序》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其核心思想就是替孟郊“善鸣”却终生困顿的遭遇鸣不平,成语“不平则鸣”的出处就是此文。

我此前没有读过《送孟东野序》,不过在网上搜了一下各路名家对此文的评价,都是赞不绝口。如,金圣叹就评价“只用一‘鸣’字跳跃到底,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

尽管如此,洪迈却对诸家赞誉表示不敢苟同。他认为《送孟东野序》里面存在逻辑硬伤。因为韩愈先说不平则鸣,后又举出尧舜时期的皋陶、大禹和夔,殷商时期的伊尹等盛世圣贤的例子,来说盛世才出“善鸣者”,这就自相矛盾了(盛世无不平,无不平何来?)。

我看到金圣叹的评价中最后还有一句话是“更不能以逐鳞逐爪观之”,想必也是有意回避了韩愈列举盛世善鸣这一段的矛盾之语了。其实,如果有人能够更大方一点指出来,再评论一句“瑕不掩瑜”,或许也不至于被洪迈批判了。

03.辛辣讽刺

读了几篇《容斋随笔》之后,我发现洪迈的学术随笔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擅于引经据典,发现新意。在读别人的文章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言辞还挺犀利,讽刺意味浓厚。

比如,在《城狐社鼠》一文中,洪迈提到了“城狐社鼠”这个成语,本意是说“由于怕失火,城墙洞里的狐狸,没人用水去灌;土地庙里的老鼠,没人烧烟去熏”,可见它们的巢穴找对了地方,有了保护伞。洪迈读汉代刘向的《说苑》,书中也记载了孟尝君的门客提及“稷狐社鼠”,谷神祠里的狐狸和土地庙里的老鼠也没人敢去熏灌,还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老鼠,有庇护没庇护,命运完全不同。没庇护的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庇护的就是“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结果造成“健儿无粮百姓饥”,让人无语问苍天——“谁遣朝朝入君口”?

可见,保护伞着实可恶。锺叔河先生也忍不住评论:

“城狐社鼠,历朝历代都会有的。鼠害再猖獗,拼着烧掉几座土地庙,也可以灭掉几窝……”

对于如何处置城狐社鼠,其意不言自明。

总之,作为古代学术随笔的经典作品之一,洪迈的《容斋随笔》让我见识到了学术随笔该有的精神和风骨,虽然本人无缘学术,至少以后若有机会再读学术随笔,也能略品味出一星半点的好歹滋味儿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