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资源 >> 正文 >> 正文

杜月笙晚年为何毁掉所有欠条,其实真正的原

来源:笙 时间:2023/5/27

年,移居香港的杜月笙走完了自己的63岁人生,在痛苦中合上了双眼。在临死之前,他特意将当年与别人签下的欠条全部销毁,避免子孙卷入讨账的风波之中。可是烧毁欠条的目的果真如此吗?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杜月笙的一生非常传奇,在旧上海时代,他是一代大亨,各界显贵政要都与其交情甚好,杜公馆门庭若市,皆是来往拜访的贵客。至抗日战争时期,杜月笙动用自己的人脉力量,在大后方支持抗战,捐款捐物出人出力,为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

年,杜月笙举家迁往香港,并在坚尼地台做起了寓公。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事务的繁多,导致杜月笙原有的肺病复发,并逐渐恶化为哮喘病,令其终日咳痰带喘,可谓是受尽了折磨。杜月笙犯病时曾说过,“若是我今日在上海,定然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年夏天,杜月笙肺病愈发严重,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他自知时日无多,便召集家人宣布遗嘱。在杜月笙处置自己所剩无多的遗产时,他对每个人都有所照顾。自己每个太太各拿1万美元,儿子拿1万美元,没出嫁的女儿拿美元,出嫁的拿美元。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吩咐家人将以前的欠条全部呈到自己面前,亲自点了一把火将其全部烧掉。

杜月笙一生阔气,过手的金银无数,如此多的欠条,必然也是一大笔巨款,如今全部付之一炬,家人们不免感到有些可惜。不过杜月笙对此却非常豁达,他告诫子女,烧毁欠条的举动,完全是希望子女在自己死后不要到处讨债,丢了自己的面子。

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据在场的杜月笙女儿杜美娟回忆,父亲烧毁欠条的举动,其实还有另一个深层的原因。她曾在回忆录中清楚地写道,在自己的记忆中,所有被烧毁欠条的众多借债者,时隔多年之后,只有一个主动上门还债。

杜美娟对于父亲的感情很深,并深深钦佩父亲的能力,但是对于父亲死后的凄凉场景,她一直不愿意多提。不过有一个人她永远忘不了,此人就是受父亲恩情最大的人,他姓王(不便透露姓名,简称“王某”),他的欠条上明确写着“欠金条50根”。“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当年物价飞涨的时代,一根金条的价值无可估量,而整整50根金条,更是一笔天文数字,杜月笙能够一次性拿出如此多的钱财借给此人,可见他对王某信任程度颇深。

除此之外,杜月笙还救过王某两次性命,此人原是军统之内的爪牙,但是因自己能力有限,多次未能完成上峰交给的任务,气的戴雨农下令将其枪毙。幸亏杜月笙又花钱又说情,如此才令戴雨农饶得王某性命,只是象征性地将其关入水牢。不过王某身体素质太差,因为水内凉气入体,最终导致其失去生育能力。

王某一生虽无真才实干,却颇有拍马溜须之能,他又攀附上了小蒋这条大腿,以至于在台北混得风生水起,做起了台北水泥厂厂长。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水泥厂厂长是一个肥差,时值当地大搞建设,水泥的需求量极大,因此王某也捞得脑满肠肥,而众人却只能眼巴巴看着,毕竟人家的背景太过深厚。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当年落魄的王某已然发迹,而在杜月笙去世后,其子女的生活处境却十分艰难,面对着坐吃山空的局面,杜月笙是四夫人姚玉兰决定,托人为自己的儿子找一份正经工作。姚玉兰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位水泥厂厂长王某,毕竟以他的身份与势力,于厂内给儿子安排一个工作岗位简直易如反掌,更何况自己的丈夫对其曾施有大恩。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姚玉兰将名帖送给王某时,却始终未等来回讯,甚至她亲自登门拜访,也吃了一个冷冷的闭门羹。原来王某根本就没有打算会见杜夫人的意思,安排儿子工作的事更无从谈起。

如此一桩辛酸场景,想必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但这结果,只有一个人料得到,他就是已经去世的杜月笙。我们从杜月笙烧毁欠条的举动之中,我们似乎也能感觉到这位没落大亨死前的隐忧。杜月笙曾说过一句话,叫做“金钱花得完,交情吃不完”,然而他也深深地明白,交情共分两种,一种为“朋友至交”,另一种是“现用现交”。至交朋友欠自己钱财,是发自肺腑的请求,根本不用打欠条,一旦手头宽裕,自然会将账目补上。可“现用现交”者则不同,他们毫无道德底线,即使有明确的欠条,在无强制约束力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主动还钱的。

所谓“斗米恩,升米仇”,杜月笙一生禀行的原则是“与君子相交,不得罪小人”,可眼前的欠条,多为约束小人的凭证,使其不敢在自己面前造次。一旦自己去世,儿女们便没有能力再去压制对方,故此倒不如烧掉干净,以免将来去要钱,也要不来,不仅丢了杜家的面子,甚至还惹出无穷的祸患。正是因为如此,杜月笙的抉择是非常明智的,烧掉欠条并非是他的大度,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知道借自己钱的都是些什么人,他的子女们根本就要不来。

说到这里,小编又想起了杜月笙的另一句话,叫做“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杜月笙能够感叹出这样一句话,正是他多年混迹江湖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