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资源 >> 正文 >> 正文

苗族芦笙有什么音乐特色一文浅谈告诉你

来源:笙 时间:2022/9/24

苗族芦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常重要的笙簧类乐器。吴学源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卷》中非常详尽地介绍了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相信这种制作工艺是在云南省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但是在作者的田野考察中发现,由于受到地域环境、材料的备用、民族支系的传统习惯等差异,各地的苗族芦笙在制作工艺细节上又存在一些差异。年8月,作者考察了文山市、红河州金平县和屏边县三地的苗族芦笙制作艺人,从而对云南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音响特征、音乐形态和调音方式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

文山州文山市和西畴县的考察得益于文山学院恩荣泽副教授的大力协助。文山市的考察点位于珠店坡,艺人古朝林在退休后出于兴趣尝试制作苗族芦笙,重点考察了他制作苗族芦笙的工艺。考察点位于艺人家中,这是一栋老式的板式楼房,房屋面积较小,考察地点就位于艺人日常工作的阳台上。考察期间遇连续中雨和楼下挖掘机工作,故有噪音干扰,但是对考察本身并未产生影响。

古朝林制作苗族芦笙的簧片也曾使用机器批量生产的原材料,但是艺人认为,这种机器生产的簧片不好用,其所用的铜材太硬,难以对簧舌进行刮削调音。刮削簧舌的厚薄与笙苗的长度相关,直接影响到笙管是否顺利发声。他擅长通过3种铜,即黄铜(熟铜,一般用于制作锣)、黄铜(生铜)和红铜。

按照固定配比来制作簧片的铜材,常规配比为:黄铜(熟铜)克、黄铜(生铜)30克、红铜10克,即10:3:1,这样配比的铜材在锅里烤化后融在一起形成铜条,再通过人工将其锻打成铜片,再用刀将其划成簧片大小。艺人曾通过工厂用气锤来锻打,但是铜条会砸碎,所以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在使用的3种铜材中,生铜添加的数量非常重要。如果添加过多,就会使制作出来的铜片过硬,难以刮削或极易折断。

而关于笙苗的簧窗,艺人认为,需要将其安排在笙苗管身的下方,距离管身底部的位置没有特别的要求,可长可短,只要将簧窗插进笙斗即可,只要所做的6根笙苗插入笙斗的距离相同即可。他还认为,穿过笙斗而出的部分笙苗仅仅是为了美观。而实际上,笙苗穿过笙斗而出的制作工艺是苗族人民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设计,这样的做法,笙苗实际上就等于3个开口(上下两端和一个按指口)。

手指按住按指孔,此时笙苗相当于一支长得开关;如果松开按指孔,相当于一支较短的开关;如果同时堵住笙苗下端和按指孔,此时笙苗相当于一支闭管。这样结构的芦笙可以用较少的笙苗发出较多的音。而艺人的解释显然对这样的原理缺乏认识,有可能他已无形中按照这样的原理来进行制作,也可能他确实没有意识到一根笙苗可发3个音高的事实(根据作者观察,艺人在制作乐器过程中确实没有体现出按住笙苗下方管口调音的意识)。艺人在制作簧片过程中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