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环境中,诗有时候就是特指《诗经》,读诗就是读《诗经》。《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全书共有文题完整的诗歌篇,俗称《诗三百》。此外,因“武王之时,周公制礼,用为乐章,吹笙以播其曲”,因此在《小雅》中,还附录保存了《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6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或笙曲。
《诗经》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由于年代久远而遗失,或者多人反复提炼修改,或者著作权意识淡漠等因素,《诗经》的绝大部分篇章都没有具体的作者,只是相传由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完成而已。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做了这样的表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对此,笔者认为,《诗经》的采编者,无论是尹吉甫还是孔子,至少说明他们做了非常基础的工作,都是伟大的开创者。我们应该相信,在全部篇诗中,至少篇风诗,应该是每一篇都有一位原创作者,至于篇雅诗和40篇颂诗,肯定也有一位原创或数位再创作者,他们可能是当时朝廷的采诗官或典史官,奉王之命完成的职务作品,有些甚至是王公贵族首领自己创作的作品,而且每一首诗都有鲜明的主题与风格。比如,据《尚书》记载,《豳风·鸱鸮》即为周公旦所作;近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唐风·蟋蟀》也与周公旦有一定关系。
据历史传说,到春秋时期广泛流传的诗约有首左右。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当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负责传诗。汉初时,著名的说诗人有鲁国的申培公,齐国的辕固生,燕国的韩婴,鲁国的毛亨和赵国的毛苌叔侄等四个流派,分别持有各自的文本和说法。遗憾的是,经过秦始皇焚书之后,各家文本遗存大量减少,“齐诗”亡于三国(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直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却仅剩外传10卷。在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之后,毛亨(鲁国)和毛苌(赵国)叔侄遗留下来的传诗文本,就成为唯一完整的文本,后世通称“毛诗”。西汉初年,因为武帝刘彻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孔子的文化地位显著提升,《诗》被奉为五经之首,从此改称《诗经》沿袭至今。我们当世流传的《诗经》,就是“二毛”叔侄传承下来的“毛诗”。
那么,对于今天的我们,到底怎么理解《诗经》的功能作用和历史定位呢?笔者以为,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说得通俗简单一点,《诗经》就是先秦时代的诗歌总集,就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经典;如果说得再生动形象一点,《诗经》就是一首可以吟唱的民谣,就是一首可以舞动的乐歌,就是一首可以诵读的诗乐。
众所周知,《诗经》包括风、雅、颂三大部分内容。显然,这样的分类与音乐有着紧密关系。所谓风,就是各地方流行的乐调,有点类似今天我们常说的河南调、陕西调、山西调、河北调。所谓国风,就是周王庭从15个诸侯国采集而来的民歌、民谣。按国别区域划分,其中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比如正声就是雅乐,官话就叫雅言,总之强调一个正统地位,用以专指周王庭在王畿地区使用的正声雅乐。至于大雅与小雅之分,或是按照政事大小而分,或是按照时间前后而分,至今依然没有统一定论;所谓颂,就是周王庭和贵族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主要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内容。《文心雕龙·颂赞》曰:“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雅容告神谓之颂。”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认为,“兴发皇世,风流二南”;房玄龄在《晋书·乐志上》中认为,“周始二南,风兼六代”,欧阳修在《王国风解》中认为,“周召二南,至正之诗也。”由此可见,《诗经》之精华,尽在国风之中。比如周南中的《关雎》《桃夭》,召南中的《鹊巢》《草虫》,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无衣》,豳风中的《七月》《东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风诗名篇。
《毛诗大序》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大雅》作品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主要反映周王庭先祖们特别是文王、武王乃至宣王时期的历史功绩,个别也反映厉王、幽王暴虐昏乱及衰败危机。《小雅》大约创作于西周时期,尤以西周末年厉王、宣王、幽王时期为多,其中许多反映战争和劳役题材的作品,与《国风》中的某些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曾经把《诗经》的宗旨概括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也都很注重对《诗经》的学习,比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都曾引述过《诗经》的许多句子。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先后成为《五经》及《六经》之首。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几乎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诗经》至少给我们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故事,描写了那个时候真实发生的事情;二是意境,通过故事呈现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三是意义,今天的广泛传承本身就证明了《诗经》存在的真正文化价值。
END
作者:杨允平
责任编辑:小白羊
注:所用图片均为网络图片(侵删)~
长按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