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刘光辉老师,与我们一同了解关于笙的知识。
笙是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的,因此它的音响兼有管乐器和簧乐器的双重性质,笙能同时发二个、三个甚至直到九个音。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笙的历史悠久,在一些文献中以神话的形式记载了下来。
《世本·作篇》中记载:“女娲作笙簧,随作竽,随作笙。”除此之外,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
《尔雅·释乐》中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周礼·春官》中记载:“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
《说文解字》中记载:“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以及《宋书·乐志》中记载:“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这两个古籍记载了当时笙的形制。
起初,笙和排箫有点相似,只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后来人们逐渐给笙增加了竹质的簧片和匏质笙斗,就这样和排箫区别开来了。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吕氏春秋.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古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南歌子·卫霍元勋後
[宋]苏轼
卫霍元勋後,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峦归去、趁新年。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又寄许道人
[宋]欧阳修
绿发方瞳瘦骨轻,飘然乘鹤去吹笙。
郡斋独坐风生竹,疑是疑登长啸声。
浣溪沙
[宋]苏轼
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凭君莫唱短因缘。雾帐吹笙香袅袅,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终红袖落双缠。
刘光辉,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民乐党支部书记,吹打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会长。获第五届黑龙江省器乐比赛民族乐器青年组一等奖;第三届、第四届艺术教育成果调研评比教师组民族乐器演奏一等奖;第五届“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宏福杯”中国笙文化国际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曾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首届中国笙艺术周、全国民族室内乐论坛展演、第十届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演出、国家大剧院乐咏龙江民族交响音乐会、第八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专场音乐会。曾组织“笙磬同音组合”赴中央电视台录制《歌声与微笑》栏目、赴中央电视台录制《风华国乐》节目。年受邀担任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评委。
往期回顾10.18奏响龙江乐——国乐文化溯源丨序言
10.22奏响龙江乐——国乐文化溯源丨扬琴
10.25奏响龙江乐——国乐文化溯源丨琵琶
10.29奏响龙江乐——国乐文化溯源丨古筝
11.01奏响龙江乐——国乐文化溯源丨三弦
11.05奏响龙江乐——国乐文化溯源丨民族打击乐(一)
11.08奏响龙江乐——国乐文化溯源丨民族打击乐(二)
下期预告
奏响龙江乐——国乐文化溯源之唢呐
策划:韩嘉丽
撰稿:付运麒
编审:梁宇晨
监制:祁 宁
素材:武易晗
杉澄文化传媒
邮箱:shanchengwhcm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