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前景 >> 正文 >> 正文

礼乐山东烟台牟平致敬伟大母亲母亲节里

来源:笙 时间:2022/8/22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有数不清的关于母亲、母性、母爱的主题和内容,今天,让我们和您一起,在母亲节里话非遗!

与母亲、母性、敬母、爱母有关的非遗项目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大致为:傅罗卜母亲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傅罗卜为救母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目连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

南陵目连戏《目连打坐》剧照,表现目连出家救母

女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人物,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形式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

妈祖祭典中的海祭现场

妈祖信俗于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传,北宋建隆元年生于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难逝世。人们感念她生前行善济世,在她死后不久,自发立祠祭祀,始称“妈祖”,尊为护航女神。在这一民间信俗基础上,我国沿海各地均有举办妈祖祭典的悠久传统,其内容形式虽各有特点,但妈祖护佑百姓、祈福禳灾、恩泽家庭生养的圣母形象却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精神层面的母性象征之一。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绝大多数无需乐器伴奏,歌声美妙,极富听觉冲击力。作为侗族的特色文化,很多侗族的孩童自小即浸润在侗族大歌的旋律与氛围中,不少人跟随母亲或家中的长辈学习演唱。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与之类似的还包括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等众多纺织、刺绣类非遗项目。这些以女性为实践主体和传承对象的项目,将女性细腻、柔美的特点在一针一线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通过血缘、业缘关系,在不同代际女性手中不断传承发展。

作品制品蕴含对后代情感寄托的非遗项目

土家族织锦

土家族织锦技艺中多使用绵线,俗称“打花”,主要有打花铺盖(土家语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品种,其中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些打花铺盖除了艺术欣赏价值,更多的是日常使用,也常被女性长辈赠予女儿或新生儿。

陕西澄城地区的面塑作品“鱼儿变娃”。这是女儿的孩子满月时,娘家送给女儿的礼馍。鱼儿变娃馍常做一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人们通过多产多子的鱼形,表现对女性、对母性、对生殖繁衍的独特尊崇与深情祝福

面花俗名“花馍”“窝窝花”“糕花”,也称“面塑”,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十分贴近的节俗艺术。每逢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的习俗和惯例制作面花。这些面花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常带有吉祥美好寓意,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

带有吉祥物图案的湖北阳新布贴男童童衣(上)、围兜(中)和女童童衣(下)

我们所致敬的伟大母亲

可以是一个个的个体

也可以一个群体、一种精神

疫情当前

无数母亲或全力守护小家

或无私奔赴大爱,向她们致敬

新的时代,养育我们的自然大地之母

显得脆弱而又充满生机

我们决心善待呵护

复兴路上,祖国母亲在风雨中前行

让我们共同撑起一把把小伞

为中华民族撑起一片蓝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