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ask.bdfyy999.com/汉运衰竭天下三分,魏国强而蜀吴弱。诸葛亮竭尽忠诚,为恢复中原重安汉室而耗尽心力。奈何因蜀国国小力弱,而后主刘禅又不思振作。以致六出祁山而不得中原寸土,最终诸葛丞相含恨病逝五丈原。这绵绵遗恨使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染襟”之慨叹!《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在进行北伐战争的第二年,进献给后主刘禅的。从《后出师表》中,我们似乎可以解读出这位老臣的深切忧虑与无奈。(诸葛丞相)一、诸葛亮告诫刘禅,只有北伐才是蜀汉立国的唯一出路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先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接着又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这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原来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并没有得到蜀国自上至下的拥护与支持,在朝廷里始终有人反对北伐。即便是后主刘禅,在对待北伐曹魏的大事上,也是三心二意的,对能否真正取得胜利,是没有信心或是信心不足的。而诸葛亮对这种君主意志不坚,朝廷意志不凝的局面,始终是心存隐忧的。毕竟蜀汉政权中,像诸葛亮这样具备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并不多!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蜀汉政权之所以能够立足于蜀地,完全是因为其所打之旗号“恢复汉室、重安天下”!这也是刘备、刘禅父子赖以在此立国的根本啊!所以诸葛亮才会在《后出师表》的开头,便告诫刘禅说:蜀汉才是天下的正统之所在,而王业是不能靠偏安来实现的!因此北伐中原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须要做的。如果不这样做,刘氏政权就失去了立足于蜀地的合理性,也没有了统治益州的理由——益州之人又有何必要供养一个“外来的偏安政权”呢?诸葛亮是希望刘禅排除干扰,继承先帝的遗志,坚定的支持自己北伐曹魏!(蜀先主刘备)二、诸葛亮希望刘禅振作起来,引领群臣共度时间随后诸葛亮又在《后出师表》中说“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向耽于游戏玩乐,而毫无进取之心的后主刘禅讲:凡是开创王霸天下之基业者,是没有不饱经磨难方能成功的!而今天要想灭魏吞吴重新恢复汉室江山,也必须要付出一番心血,经过一番磨难方能实现。因此希望刘禅向汉高祖刘邦学习,也能做一个英明的开创之君!而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殷切地盯嘱后主刘禅呢?如果联想到《前出师表》,我们就不难发现,刘禅这位“帝二代”,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正因此诸葛亮才会在《前出师表》中,力劝刘禅要亲君子、远小人,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从而使蜀汉的朝局稳定,以免拖累北伐大计。诸葛亮更是希望刘禅能够有勇气、有魄力、有担当,做一位锐意进取的英君明主!而不要只想着偏安苟且,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混日子!蜀国国小力弱实力远远小于曹魏,所以更需要有一位英明果决的君主,引领着群臣齐心协力的度过那重重危机啊!(常山赵子龙)三、诸葛亮告诫刘禅偏安一隅的局面,注定是无法长期维持下去的蜀国能够赖以偏安一隅,是当时的有利局势促成的。随着曹丕纂夺汉建魏,以及孙权建吴称帝之后,天下已经没有了名义上的统一政权,所以当初那个有利局势已经失去了。而今魏强蜀弱,魏虽尚未伐蜀,但蜀国也是危机四伏!而蜀国既自称是接续汉朝之正统,所以终无可与纂汉的曹魏讲和的可能!故而若非蜀汉消灭魏国,即是魏国吞并蜀汉,蜀、魏势难两全长久并立!于是诸葛亮便在《后出师表》中,向刘禅指出了这个严峻的形势“当初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佂,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这便是告诫后主刘禅,即便是我们不去讨伐曹魏,魏国也将在消除了后顾之忧之后,依仗其实力向蜀国发起攻击。而以魏国实力之强,蜀国又怎么可能抵挡得住呢?因此还不如趁此相对有利的时机,主动向他们发起攻击!这样就会造成蜀国主动而魏国被动的局面,而在战争中历来是攻则有余、守则不足的!所以希望刘禅能够摆脱偏安苟且之心,不要受那些魏国内变,然后徐徐图之的空谈者的影响!要知道战机稍纵即逝,是不能不善加利用的!而且即使我们不去主动消灭敌人,魏国也会为了统一天下而进攻蜀国!而蜀国仅凭一州之地,人口少、物力薄、财力寡,又岂能和占据着北方的魏国长期对抗?(魏武帝曹操)四、诸葛亮告诫刘禅,北伐是不可能速胜的,要他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随后诸葛亮又苦心孤诣的向刘禅指出,北伐战争是没有办法迅速取得胜利的。希望刘禅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要他既要对北伐曹魏抱有胜利的信心,而又不能够急于求成!固然战端一开定会长期打下去,将会给蜀国那本就不充裕的国力,带来更大的压力。但是却不能因此而产生焦燥、冒进的速胜之心,须知魏强蜀弱想迅速战胜强敌是不现实的!诸葛亮还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驽下,何能必胜?”这又是何意?这是在告诫刘禅说:以曹操的智谋和韬略,又占据着地盘大、人口多、兵力雄厚、财力充沛之优势,但还是在争伐天下的战争中,屡屡遭遇挫折!智勇双全的曹操也是在历尽艰险之后,才终于打下了半个天下,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而今的形势是:我的才智比不上曹操,而蜀国的实力也比不上魏国。造成的局面就是蜀国是在实力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又受严峻现实之所迫,而不得不以弱击强,主动向占据着优势的魏国发起挑战!而在力量对比悬殊,我军的后勤补给不便利,且出击路径又过于单一的条件限制下,朝廷内部应该消弥分歧,不要寄希望于蜀军速胜!而是应该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蜀国才不会因北伐迟迟不能取胜,而出现信心动摇、意志崩塌的局面!(老将黄忠)五、诸葛亮向刘禅表明,蜀国出现了缺乏后续人才接力的严重危机在《后出师表》里,诸葛亮又不无忧虑的写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从这段话里,我们能够清晰地读出,诸葛亮这位贤臣的无尽忧虑与无奈辛酸!事实的确就是这样的,由于受益州的现实条件所限,益州的本土人才是不足以支撑起蜀汉政权的!当初蜀国之所以能够建立,完全是因为先帝刘备以其人格魅力,凝聚起了荆州等地的人才,并率领他们进入益州与益州的本土人才相联合,才得以占有了这三分之一的天下!而后又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的以愠怒而兴兵伐吴,最后以兵败猇亭的惨淡结局而收场!而在经过这番折损之后,蜀国那本就不具备优势的人才储备,几乎己被消耗了大半,余下的人才更是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地凋零了。所以此时的蜀汉政权,面临着极其严重的人才断档危机!而今在已无他处人才可以补充蜀国之急需的情况下,单单依靠益州一地,注定是难以弥补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的!更令诸葛亮心生焦虑的是:一旦蜀国现有的人才折损殆尽,那么蜀国必将呈现出疲乏无力之势。而到了那个时候,魏国必将依仗其人才优势,利用蜀国的疲惫趁虚而入!而届时,蜀国将会面临着攻则无力,守则不足的严酷现实。而这种局面是要导致蜀汉亡国的!所以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个现实,明白唯有趁此时蜀汉尚拥有这最后的、不多的人才的机会,才有同魏国放手一搏的资格。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等待蜀国的只会是亡国的结局!(桃园三兄弟)六、诸葛亮又向刘禅表明,战争的胜负既有其必然性,同时又有偶然性,故北伐不一定胜,而不北伐则一定会亡国北伐曹魏固然是以弱击强,魏国强大而蜀汉薄弱也是现实。然而正是由于敌强我弱,所以才更不能坐以待敌!因为坐以待敌不仅不会推迟蜀国的灭亡,反而会使蜀汉君臣被暂时的“和平”所迷惑,转而陶醉在那并不真实的太平幻境里,最终被笙歌燕舞、丝竹管弦,将那仅存的斗志消磨掉!况且国无外患必生内忧,届时蜀汉政权的内部争斗必起,到那时不待强敌入侵,蜀汉政权自己就会搞垮自己!何况北伐战争的胜利与否,不止是源于统帅实行的战略、战术是否正确无误,更在于蜀国朝廷内部是否能够取得一致对敌的共识!因此诸葛亮又说到“……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曹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诸葛亮这是在鼓舞后主刘禅的信心,同时也是在反驳那些对北伐曹魏持怀疑态度的蜀汉朝臣!更是在告诫刘禅,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殊难预料其结果。成败利钝皆有可能,战争的胜负既有因双方实力悬殊而导致的必然性,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偶然性!当然,这并不表明诸葛亮是冒险家或是试图在战争中搞投机、下赌注之人。恰恰相反,诸葛一生唯谨慎,他是从来不会搞那些险中求胜的把戏的,而是从始至终都在稳扎稳打,采取步步推进的战略战术!诸葛亮之所以对后主刘禅这样讲,其最大的用意还是帮助刘禅正确辩别形势,从而使其树立既有敢于面对严峻现实的勇气,同时也要有乐观主义精神!唯有如此,蜀汉政权才能君臣一体,上下一心,从而北伐曹魏的胜利求得一线生机!(蜀后主刘禅)尾音: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清一位饱经苍桑贤臣、良臣的耿耿忠心,其字字句句都透露着这位老臣的艰辛与无奈,以及他对蜀国的未来,抱有的深切忧虑。而最终蜀国的结局正如诸葛丞相预料的那样,在其身故后内变频发,国力也随之愈加式微,最终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以被魏国吞并而结局!注:资料参考,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