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戴子凡:一“笙”挚爱,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已任
我用呼吸声来呼吸笙,让最伟大的音符与最基本的呼吸共融,余音绕梁,笙笙不息。
戴子凡,常州市第五中学届毕业生,同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笙专业,获硕士学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会员。现为上海古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并加盟上海馨忆(新艺)民族室内乐乐团、龚锣新艺术团等多个艺术团体担任笙演奏员。近年来,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音乐演出交流活动,致力于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勇于实践,践行民乐传承之路
中国的民乐,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民族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之林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小学三年级学习竹笛起,戴子凡就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情有独钟,在竹笛启蒙老师王焕仁的推荐下,高中时就跟随上海音乐学院徐超铭教授学习笙的演奏技巧和专业理论。
年考入常州市第五中学,在王玢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从乐理的小白逐渐步入音乐班的前列。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笙专业,继续师从徐超铭教授,全面系统地学习了37簧高音笙演奏方法及理论。年起跟随德籍华人、活跃于当今世界舞台的现代先锋派笙演奏家、东方访问学者吴巍教授,学习用中国传统乐器“笙”来演绎各类现代音乐作品以及即兴演奏的方法与技巧。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音乐活动及公益演出,连续5年参加“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等国际国内重大演出活动。年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组织的“乐漾服务,一路黔行”公益活动,深入挖掘与采集黔东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与苗族芦笙艺人交流技艺,“传”送专业音乐服务西南,“播”种文化希望精准扶贫。赴新疆喀什,代表上海市慰问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官兵。年,在吴巍教授的指导下,作为主力队员的他,积极组建上海音乐学院笙重奏乐团,用最古老的簧鸣“笙”音将人们带进欧洲巴洛克音乐的殿堂,并和乐团成员共同对中国传统曲目、现代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和创作,为中国民族室内乐发展打开新空间。在上海音乐厅、首届中国笙艺术周、浙江国际音乐节、香港演艺学院、香港中乐团、复旦大学、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成功献演,受到专业观众的好评。
视频:戴子凡独奏音乐会
二、一“笙”挚爱,融入世界乐坛
就像其他的世界音乐一样,中国音乐也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自然要表现自己的特色,让更多的人欣赏接受。
随着参加演出的不断丰富,从校内到国外,戴子凡对音乐的挚爱不断加深,音乐造诣也不断地深厚起来。年,在吴巍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戴子凡和上音在校笙专业学生共同策划举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首届中国笙艺术周”,并担任艺术周的组织及宣传工作,创建了“笙艺术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