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苼

来源:笙 时间:2022/8/13
白癜风挂号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919/4477505.html

远在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前)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龠、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吕氏春秋.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笙的构造比较复杂。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称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的。   笙斗圆形,笙斗和吹嘴铜制,焊接后合为一体。笙管上端有长方形或椭圆形出音孔,下开圆形按音孔,下端与笙角相接。   笙角为红木或黄柏木制锥状体,插人笙斗部分镶簧片。簧片响铜制,长方形,其根部与簧片板连接,经过抹绿(用五音石磨出铜绿涂抹簧片,弥合簧缝,并可防锈)和朱蜡(用蜂蜡、松香,朱砂或银朱配制)点音(又称点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调整音高)而成。   笙管依发音高低而长短有别,中下部用腰箍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   笙利用两种振动的巧妙配合而发出优美的乐音:一种是有一定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动;一种是有一定长度和一定直径的管中空气的振动,这在科学上叫做“配合系”的振动。

笙是一种和声乐器,除装有簧片的笙苗能发出固定的音以外,按传统习惯,音阶中的每个音,都是由一套固定的和声配合而成的,能同时发出双音、3个音、4个音,有的笙最多到9个音,当然也可以吹出单音。   演奏笙时,两手手掌将笙斗托住,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插进笙苗的马蹄形缝隙中,用7个手指(右手4个、左手3个)按孔。每个手指兼管几个按孔,手指动作要灵敏,按孔要严密。笙的演奏技巧分为手指技巧和口内技巧,可奏出单音、和弦、抹音、滑音、顿音、花舌、呼舌、揉音和喉音等技巧,在笙上吹奏颤音是比较困难的。

笙的品种繁多,外形式样有大的、小的,圆形的、方形的,长嘴的、短嘴的等。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笙的簧数也由13、14个增加到21簧、24簧、26簧、27簧、32簧、36簧和51簧,从而克服了音域不广、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笙演奏家胡天泉借鉴西洋和民间乐器,利用借管共鸣和笙苗间发音产生共鸣的原理,扩展了音域,改善了笙的音质、音量。年改革成功巴乌笙,在笙的铿锵悦耳的音调中,奇妙地奏出柔美悠扬的巴乌音色。

此外,还改革成功36簧中音抱笙、24簧低音抱笙、排笙和键盘排笙等新品种。中音抱笙和圆笙相似,但体积大,需放在膝上抱着演奏。低音抱笙则要放在木架上演奏。排笙为台式,由键钮控制笙管发音,并附有脚踩的风箱以辅助鼓气,能不间断地长时间演奏。键盘排笙是根据笙和芦笙的发音原理,结合风琴的键盘装置改革设计而成的,有51键,四组音域,手指技巧与风琴相同,演奏各种旋律、和弦、琶音较传统的圆笙、方笙更为方便。这些改革的大型笙,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为戏剧、歌舞伴奏。

孙友,男,沈阳音乐学院笙专业教授、笙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音协会员。年6月7日出生于吉林大安市。年考入吉林省歌舞团,任演奏员。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先后从师笙演奏家刘明军、翁镇发、徐超铭先生。年到沈阳音乐学院任教。

年先后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乐器》上发表5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年第7期发表《笙斗的演变及改革》。

——年第8期发表《笙在民族乐队中的应用》。

——年第10期发表《谈笙共鸣管的沿革历程》。

——年第12期发表《笙的改革与演奏艺术》。

——年第14期发表《笙与泼水节--笙独奏曲欢乐的泼水节乐曲分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