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尚书·费誓》道:“我商费汝。”《经典释文》曰:“商,如字徐音章。”
《汉书·律历志》云:“商之为言章也。”汉应劭《风俗通·声音》亦云:“商者,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臣不如弦商”,《吕氏春秋·勿躬》作“弦章”。
由此可见,古时,“商”同“章”。
《水经注·卷五》注曰:“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
《水经注》又曰:“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河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坑(刘累洼),……亦曰小漳河。”刘累洼亦曰小漳河,就是商河,自南向北流经邢台市南和区之间、任泽区东部、隆尧县东部,进宁晋县入大陆泽。
但是,如果就此认为古“商”位于商河两岸就错了,因为“商”有更早的渊源。
十二、商丘子胥者。
《史记·封禅书》载有管仲“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之语,桓公奠定霸业后在葵丘大会诸侯,自己想要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管仲想用道理劝阻桓公无果,只好以事实来说:“古时(指殷商及以前)举行封禅大典的国家,盛在祭器里的是鄗上的黍和北里的禾;铺在地上的是江淮之间特产的三脊茅草。东海送来比目鱼,西海送来比翼鸟,然后,不召而自至的东西还有十五种之多。而今凤凰麒麟不来,象征祥瑞的嘉谷不生,蓬篙之类杂草却很繁茂,鸱枭之类恶鸟亦不断骚扰,还想要举行封禅的大典,难道不是不应该么?”于是,桓公便将封禅之事作罢。
管仲所述即前朝往事,“鄗上”与“北里”皆殷商旧地,“鄗”指今柏乡县一带,北里在朝歌以北。《史记·殷本纪》描写商纣王在邢台市平乡县沙丘宫酒池肉林时,述及北里之舞:“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上述“鄗”为古高邑,治所在今邢台市柏乡县,而《列仙传》记载了殷人祖先契的封地“商丘”也在古高邑一带。
《列仙传》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叙述神仙的传记,大多认为是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主要记述了上古及三代与秦汉之间的70多位神仙的重要事迹及成仙过程。《列仙传》记:“商丘子胥者,高邑人也,好牧豕吹芋。年七十不娶妇,而不老。邑人多奇之,从受到,问其要。言但食术、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如此。传世见之,三百余年。贵戚富室闻之,取而服之,不能终岁辄止,慢矣。谓将复有匿术也。商丘幽栖,韫椟妙术。渴饮寒泉,饥茹蒲术。吹芋牧豕,卓荦奇出。道足无求,乐兹永日。”
(明)宋勋《列仙传补·卷之四》云:“商丘子胥者,高邑人也,好牧豕、吹竽、服术,年七十不娶妇,而不老。邑人多奇之,从受道,问其要。但言食术、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人,世世见之,三百余年。贵戚富室闻之,取而服之,不能终岁辄止矣。谓将复有匿术也。”
上述之“服术”,应指“服术方”,而不是《礼记·大传》所论古代服丧的六大原则。《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大清经》记载了处方“术(好白者)”,功能主治:令人身轻目明,延年益寿,颜色光泽,发白更黑。可见“服术”乃长生不老之术方。
商丘子胥是高邑人,喜欢放猪、吹竽、“服术”。他七十岁了还不娶妻,也不曾衰老,乡亲们都很奇怪,于是跟他学道,询问他长生不老的秘诀。他说吃术、菖蒲根,喝水,就不饥饿也不衰老了。人们传言,世代见到过他已有三百多年了。富贵人家听说以后,也取术、菖蒲根食用,都坚持不到一年就停止了。人说商丘子胥应当还有隐匿不说的道术。
《列仙传》所述70多位神仙的事迹大多与长生仙去、神通变化诸方术有关,反映出汉代神仙方士非常活跃的现实,给道教的产生埋置了深厚的土壤,乃后世道教神仙故事的重要来源。《列仙传》所述神仙基本上都是神仙化的历史人物,其中记载的黄帝、老子、关令尹、吕尚、啸父、务光、彭祖、范蠡、东方朔等故事,多被后世引用。
《列仙传》还记载了神仙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他喜欢吹笙,习凤凰的鸣叫。游戏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道士浮丘公把他接到嵩山住了三十多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前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然而在治水方法上,太子晋与周灵王发生了分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为庶人。孔子删《诗》《书》,至《逸周书·太子晋》篇时曾投笔叹曰:“惜夫,杀吾君也。”屈原《楚辞·远游》感叹:“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畄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
神仙王子乔,本名姬晋,是东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王子是身份,乔是他的字。《列仙传》这种称呼方法和商丘子胥有些相似。
清代高邑县诗人李核的诗《咏商丘子胥》云:“神仙不必跃天衢,驻马长年岁月殊。混迹尘寰聊牧豕,漫成天籁自吹竽。”商丘子胥的事迹在柏乡、隆尧、高邑一带世代流传至今,其身份没有出入。
《龙文鞭影·卷一·八齐》记载了“子晋牧豕”之事,云:“子晋牧豕,仙翁祝鸡。武王归马,裴度还犀。重耳霸晋,小白兴齐。景公禳慧,窦俨占奎。……”《吕注》:“子晋牧豕:汉商丘子晋牧猪,年七十不娶,不老,食菖蒲根,饮水而已。”可见,子为其姓,晋为其名,此人实为《列仙传》商丘子胥,“商丘”乃其居地并引以为号,而“商丘”是殷人祖籍地之一,子为殷人姓氏,所以,胥当为商丘子胥的字。
由此可见,古商丘就在古高邑一带。笔者前文根据临城县、内丘县所出的古代四款眭氏墓志铭,已经证明睢即姬,姬水即睢水,又称泜水,这是目前所发现姬水所在地的唯一明确记载,说明隋唐时期临城县、内丘县眭氏称祖籍姬水,亦同样称高邑人,则知所谓“高邑人”不仅指柏乡县,还应包括其临近的临城、内丘、隆尧县等姬水流域。
百度图片十三、成汤之名。
《荀子·成相篇》云:“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而商丘子胥是泜水中游的高邑人,说明昭明并未远走,所迁之“商”就在古高邑一带,即今柏乡、临城、内丘、隆尧县一带。
所谓“天乙是成汤”,《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而九征”,关于“汤七名”到底是什么,南北朝梁元帝萧绎撰写的子书《金楼子·兴王篇》记“(汤)凡有七号:一名姓生,二云履长,三云瘠肚,四云天成,五云天乙,六云地甲,七云成汤”,这其中除了天乙、成汤和“履长”的“履”、“天成”的“成”见诸先秦典籍外,其它五名难见其踪。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页)云:“大乙汤的名字,无论在文献中和卜辞内都很复杂。在文献中他有以下的称谓:(1)天乙,见《殷本纪》、《世本》、《荀子·成相篇》等;(2)成汤,见《酒诰》、《多士》、《多方》、《君奭》、《殷武》、《天问》、《殷本纪》等;(3)成唐,见《叔尸镈》;(4)汤,见《烈祖》、《那》、《长发》、《纪年》、《世本》、《鲁语上》、《天问》等;(5)武汤,见《玄鸟》;(6)武王,见《玄鸟》、《长发》;(7)履,见《墨子·兼爱下》引《汤说》;(8)唐,《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曰:‘昔者桀筮伐唐’。《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所谓七名不能明白确定。今以大乙(天乙)、成、唐(汤)、成汤(成唐)、履等是他的不同的名称。”
但是,甲骨文暂未见汤字的记载,目前的汤字原型只能追溯至金文。徐谷甫、王延林辑《古陶字汇》中收录有“氵早”字符号,尚不能确定就是“汤”字。《古陶字汇》系作者搜集山东发现的东周时期刻字陶片二千枚,手拓成册,并补充辑录前贤藏陶资料而成。上起商周,下迄秦汉。共收单字一千七百余个,重文九千字。其年代应以东周为主,且“早”字在甲骨文里也没有发现,笔者认为,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证明“氵早”字就是“汤”字。
“汤”字可能是周人对“唐”字所改,或“汤”是“唐”的假借字。甲骨卜辞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大乙(天乙)是唐的庙号,不是生称。陈梦家所述“成唐(汤)”只是天乙名“成”和“唐”的合称,就像汤号“武王”又称“汤武”(《韵会》)或“武汤”(《诗经·商颂·玄鸟》)一样,不可计为另外一个名字。
笔者认为,成唐之“汤(湯)”字应与“易”字有关,古“狄”同“易”,柏乡县之“狄泉”即“易泉”,前文已经论证,“狄水”就是殷商祖葬地。
而成唐之“唐”,已经在前文叙述,是隆尧、内丘、临城、柏乡、宁晋县一带地名,也是帝尧陶唐国核心区域。《明一统志·卷四·顺德府》云:“尧山。唐山县西北八里,有元魏武定三年残碑,所载‘惟兹巏?陶唐采封’八字。”唐山县又名尧山县,包括今内丘县东部和隆尧县西境,隆尧县尧山一带是唐尧采食地“唐”,而尧山古称“唐山”。
成唐之“成”,在《李树春?上古史论》(53)柏乡县小里村遗址伏羲文化(二)中已经论述,“成”就是柏乡县一带的古称,属于黄帝“赤县神州”的成土,亦谓“齐州”。
此外,《诗经·长发》记载:“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按此诗前后文理解,“齐”亦是汤名,“汤齐”和“汤武”(《韵会》)的称呼方式是一样的。而“齐”也是商汤的故乡名称。
中央曰冀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冀州即中央,即“中”(古“中”之旧墟乃中丘,今内丘县和隆尧县西部),上古之齐州在“中”正北方。《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这是黄帝制定的“赤县神州”的九州,基本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范围内。“齐州”属于正北方的州,在邢台市柏乡县、临城县东部和隆尧县北部、内丘县东北部一带(后文详细解读)。
可以看出,商汤(成唐)的诸多名字“汤”、“唐”、“成”、“齐”,实际上都是家乡名。笔者认为,古“商”地就在商汤家乡,邢台市北部古黄河西的柏乡县、内丘县、临城县、隆尧县一带。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