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介绍 >> 正文 >> 正文

民族文化习俗,苗族芦笙文化

来源:笙 时间:2024/9/1
苗族芦笙文化,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可以使苗族人民引为自豪的。芦笙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它的产生在苗族民间有许多美丽的动听的传说。芦笙是苗族的母亲在远古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没有万物,天帝(苗语称为YawmXaub汉语谐音“佑索”)就派了他的小女儿勾索下到天底下来造万物。万物有了,就是没有什么东西供人类玩乐。后来,有两兄弟,一个叫贾(苗语Ciab)一个叫凶(苗语Xyoob)便上天庭向天帝讨几件供人类娱乐的东西,他们日夜赶路,七天七夜来到天庭,贾和凶向天帝说明来意,天帝便将女儿勾索(NkaujSua)叫来,问道:“你既然造出了人烟,怎么没有给他们造几件玩乐的东西呢?这就是你的错了。”勾索想来想去,砍下了自己的六只手指和一条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却死去了。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和凶两人,说道:“这就是你们的母亲,必须保护好,去吧,芦笙会给你们幸福的。”后来,人类便有了芦笙。人们在吹芦笙的时候,都要高兴地扭一扭、跳一跳,久了就成了芦笙舞。勾更勾更创造芦笙和芦笙舞。勾更跟她的家人都住在岩洞里,靠打猎种麻过日子。一天,她的父母都同时去世了,她家跟邻居隔得很远,洞里十分冷清,她害怕起来,就用刚刮下来的麻杆做管,用干葫芦做筒,做了一把没有簧片的笙放在嘴里呜呜地乱吹,边吹边用石头调皮地击洞中的石鼓,石鼓发出了轰轰的响声,她不感到凄凉了。远处的人听到了响声,都陆陆续续向她家走来。从此,每次人死了,人们都模仿勾更的做法,久了就有了芦笙和芦笙舞。右跟右跟创造芦笙和他的儿子TubNhawg(谐音“多奏”,幺儿之意)编创芦笙舞。古时的芦笙不是一把筒六支管,而是六支管分别由六个人吹,无论到那里吹,都要六个人到场。有一家人,刚好六个儿子,因为经常出门去吹芦笙,家中的活路没人干,田地都荒芜了,日子很艰难。有一天,父亲把六个儿子叫到面前,说道:“你们弟兄六人能不能把那六支管合起来,由一个人出去吹,五个留在家里劳动?都像现在这样,准得饿死”。弟兄们商量,认为父亲的话是对的,就砍一根野蓝靛来,凿了六个眼,将六支管做成了一把笙。从此,腾出了五个人劳动,日子逐渐好起来。有一回,最小的弟弟多奏用绳子套得一只野猫,那野猫挣扎着,蹦跳着,样子很好看。多奏想,要是吹笙也象野猫这样蹦跳,一定很好看,请我们的人一定会多。他想着,就照野猫的跳法编了一套芦笙舞,出去一跳,大受赞赏。从此,人们就不断模仿动物的动作,妇女做活的动作,男人打猎的动作编芦笙舞。这样,芦笙舞就越来越多了。彩勾娘彩勾娘(意为年轻的媳妇)编创芦笙舞。这位苗家年轻的媳妇勤劳智慧,也把织布、滚麻,甚至在锅台做饭菜的动作都变成了芦笙舞。据说古时男的不管事,都是妇女当家,一切大事小事都由妇女干,包括吹芦笙在内。就因为这样,现在的很多芦笙舞还保留着妇女们劳动过程的痕迹,象纺麻、滚布、锅转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