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乡地处屏边县东北部,东面以那么果河为界,与文山市小街镇和乐诗冲乡隔河相望,南面与本县白云和湾塘两乡接壤,西部以金厂河为界,与本县新华乡沿河相视,北面与蒙自市老寨乡毗邻,恰好处在屏边、蒙自、文山两州三县的交会点上,区位优势突出。和平乡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杂居乡,民族种类繁多,这就意味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潜力。诸如苗族“花山节”中的对歌舞、芦笙舞和壮族“花米饭节”“三月三节”以及彝族“火把节”中的唱“花灯舞”等等,就是最具盛名,而且蕴藏巨大可挖潜力的传统民族文化。
作者的学生赵敏为屏边二中的音乐教师,屏边二中位于和平乡政府南侧,学校十分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保护,校长亲自聘请当地良子田村的苗族芦笙制作艺人邹加全每周到学校为中学生教授两节芦笙课,主要包括芦笙的演奏和舞蹈。该课程由学生自愿报名,无须缴费,主要为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开设,学习一个学年结业,课时费和乐器费用都由学校承担。
这些芦笙全部由邹加全和他的“大爹”(即大伯)邹国强制作。每学期报名上课的学生一般有20多人,一般都在学生吃晚饭的时间,即下午6点到7点组织排练。经过排练,每年苗族的“花山节”等节庆活动中,屏边二中的学生芦笙队都会参加演出。
笙苗的制作也有规范,和金平芦笙相似,同样由1粗5细6根笙苗组成,最粗的也是音最高的笙苗开两个簧窗,安装两个簧片(这也是芦笙的6个笙苗中最高音笙苗直径最粗的原因)。两个簧片在制作时要保证音高完全相同,艺人认为,一根笙苗上安装两个相同音高的簧片可以使音量增大。但是,根据日常制作的习惯可知,要想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让两个铜簧片振动频率保持绝对的相同是很难实现的。为了证明这一推测,作者在考察中获取了艺人现场吹奏的同一笙苗上的两个簧片产生的音高,运用GMAS软件进行了分析。
FFTA和FFTB分别是艺人分别吹奏芦笙笙苗两个簧片产生的音高频谱图。由图可知,两个簧片产生的音高的确非常接近,只相差15音分,这与韩宝强教授实验所得的“音乐家的音差分辨阈值为6到8音分”的结论已比较接近。而结合现场获取的音响听觉感知和从频谱图中体现出的频率差可以看出,芦笙的最高音笙苗上方安装的两个簧片产生的频率分别为.26Hz和.38Hz,即产生了2.88拍的拍音。
由此可以证明了作者的推测:即艺人提出的所谓一管双簧片产生更大的音量主要是由于拍音的存在造成的。艺人对于音高绝对相同的追求恰好间接实现了拍音的存在,这样做既增加了高音的音量,也美化了高音的音色。同时,如果这种做法是苗族芦笙的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做法,则可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乐器在制作过程中早已意识到拍音存在对提升音量和美化音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单簧类管乐器出现拍音的例证。
芦笙簧片的制作材料采用生铜、熟铜和红铜3种铜材,基本配比是“一斤熟铜、三钱生铜和三两红铜”,在火上烧化熔在一起形成原材料制作而成,铜片的烧制要经过多次锻打,并反复烧制以去除杂质,这样的铜材才可以有足够的弹性,仅仅使用生铜则材质过脆,会使原材料断裂。另外,簧窗和簧片的大小与笙苗的长度,也就是音的高低成正比。即笙苗越长,簧片簧舌越大,音越低。笙苗越短,簧片簧舌越小,音越高。
芦笙的笙苗没有精确的长度要求,但是会根据需要的音从高到低对应笙苗的相对长度由短到长。而调音则主要通过对簧舌舌尖和舌根的刮削,刮削舌尖部位,音变高;刮削舌根部位,音变低。且调音主要通过人耳来判断,这和之前文山芦笙、金平芦笙的调音方式是一致的。
音高数据结合艺人演示的调音过程可知,邹国强制作苗族芦笙6个笙苗的音高完全通过“以耳齐其声”的方式来调音,形成一个A宫系统的五声徵调式音列。这个音列首先以一个纯八度音程关系的两根笙苗作为最高音和最低音,从而确定芦笙的八度音域范围,再参照已确定的音高,以五度、三度等音程关系在这个音域范围之内依次确定其他音高,并最终实现所有音高的确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