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优势 >> 正文 >> 正文

它是北京八大胡同之一,会馆密布,老生三

来源:笙 时间:2022/9/20
北京医院手足癣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740.html

它是北京八大胡同之一,会馆密布,“老生三杰”有两位曾在此居住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您介绍的地方它是北京八大胡同之一,会馆密布,“老生三杰”有两位曾在此居住,它就是石头胡同。也许,石头很不起眼。但是跟其他东西连在一起,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比如“石头城”,那可是南朝的首都,堂堂京城,老赵家的革命根据地啊。再比如“石头记”,那可是“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的原版头衔呐。再比如一个名称再通俗不过的:石头胡同。别以为那是个不值得念叨的小巷子,那可是民国风流雅士们所常常惦记的一块地皮。因为,那是老北京城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八大胡同中的一个亮点。石头胡同,听起来很冷硬,但它却是一块地道的“温柔乡”。它同样属于北京“八大胡同”之一。

在北京宣武区大栅栏街道辖区的中南部,有一条南北通向的胡同,正是石头胡同,长约米,宽约6米。有些可惜的是,当年在修两广路时,这条胡同惨遭拆除,被拆了二三十米。相比其他巷子,石头胡同的年岁差不多跟大明王朝同龄。它所以叫石头胡同,还有个来源。大明王朝刚把京城从南京搬到北京时,老朱家需要重新修建紫禁城以及北京城墙。修皇宫和城墙,自然需要大批量的石头。当时,据说从外地运来的所有大理石料、汉白玉呀,等等,全都暂时堆在了这条胡同里。就这样,石头胡同就被人们叫起来了。由此掐指算算,石头胡同至少也有多年的岁数了。不过,到了明末清初,乃至民国,石头胡同竟成了一处著名“红灯区”。

当时有个顺口溜这样说:“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其中的石头城,指的不是南京,而是北京的石头胡同。据说当年,石头胡同里遍布“茶室”和会馆。在北京城,茶室不是喝茶的馆子,而是二等妓院。这些妓院主要有12户,不过据说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金福院、连升院、怀春堂、翔瑞院、凤翔院、富升楼等。另一种说法则是桂香班、贵连班、品乐茶室、荣华楼、玉乐茶室、庆华茶室、三福班、天升楼、蕊芳园、艳春班、贵福茶室、元春班等。但从名称看,院、堂、楼,基本属于一流青楼的雅号,而班、室园,则主要是二三流的窑子。因而可推测,第二种说法可能准确些。

要说会馆,石头胡同算是北京巷子里各大会馆最为密集的地方了。比如当时的望江会馆、盂县会馆、严陵会馆、龙岩会馆等,都在这里,人流攒集。无疑,这些形形色色的会馆为各省外地人提供了汇聚的机会。因而,比起其他七大胡同,石头胡同里显得更为芜杂,茶寮酒肆、饭铺烟馆、戏院书场,甚至连当铺、棺材铺也都在这儿有自己的旮旯地老北儿。可见,当时的五行八作都把石头胡同当作自己的生意场所。因而,这里简直就像是一个江湖渊薮。所有的会馆中,福建的龙若会馆最为气派,它占有18间大小房屋。据说,这个会馆是由龙岩的一个烟商赞助的,从而也成了来自福建龙岩的读书人前来进京赶考时的落脚处。不过,石头胡同的人员实在太杂乱了,加上妓院充斥,风气不好,一些会馆委员建议把会馆迁到干净的地段。

于是后来,在龙岩人的集资下,龙岩会馆被搬迁到了贾家胡同,比石头胡同的还大,竟占用42间房屋!由此,石头胡同里也就少了这么一个大会馆。还有,正因为人员杂多,生意也就不坏。民国时候,就在石头胡同北口路西,当年的大北照相馆贏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几乎所有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会大老远地来这儿照相。要是碰到大型会议的集体合影,只有这家照相馆才能办得到。清嘉庆年间,安徽的嵩祝戏班开进了北京城。当时,这个戏班就驻扎在石头胡同里,赢得了响当当的名气。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京城里出现了三位京剧大人物,被观众们纷纷赞誉为“京剧三鼎甲”“老生三杰”。他们分别是程长庚、张二奎和余三胜。后面这两位就住在石头胡同里,两家相隔不远,一个在胡同39号,一个在胡同61号。

据说,当年的39号院落里有5间房屋,东、西各两间,南方1间大名鼎鼎的“奎班”创始人—张二奎就住在这里。不过他不是北京本地人,而是河北衡水人。他从小跟随老爹来北京做生意,却偏喜欢听戏曲。听着听着,就入了迷。到了20岁时,他当上了水利部的一个处长。当上水利部处长的他依然酷爱戏曲,业余时他一边自学,一边登台串演。许多时候,他就以“票友”的身份,在和春戏班里充当一名客串戏子,纯属个人兴趣。那么,“票友”是什么呢?票友就是那些会唱戏但不以之为职业的那些戏曲爱好者。相传,早在乾隆时,戏曲界流行一种叫“清音子弟书”的玩意儿,是满族八旗子弟自己搞出来的。这个清音子弟书还分为东城调和西城调。西城调跟昆曲有点儿相似。不过朝廷并不大支持八旗子弟参与这样的演戏行当,因而限制他们的演出活动。朝廷规定,那些八旗子弟如果想演出,首先要得到批准,在领到特殊的“准许证”龙票,之后才能正式聚会搭台演出。

到了清朝中叶,八旗子弟的演戏热潮渐渐冷却了,一些人演唱不过是出于自娱自乐,不再以赚钱谋生为目的了。于是,人们观看这种义务无偿演出,就把他们称为“票友”。他们演出的地方就叫“票房”,跟今天的“票房”是两码意思。张二奎在做公务员时,就是这么一个戏曲界的知名票友。然而,他这个业余戏痴却忘了规矩。因为当时规定,官员不准跟戏子登台演戏,有失身份。终于,几次串演后,他被单位炒了鱿鱼。这下,虽说没了生活保障,张二奎却自由了,他索性正式“下海”,成为和春班子里的正式演员。尽管属于半路出家,他完全有这个资质和天分。再到后来,感觉不过瘾,他又加入了另一个戏班—四喜班。经过几年的磨练,张二奎竟成了四喜班的头头和主演。到了咸丰年间,这位京剧老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又一手创办了自己的“双奎班”。他与自己的弟子,也就自成一派,被叫“奎派”,也称“京派”,名满京城。然而,张二奎的晚年却是不幸的。咸丰十年(年),张二奎的老母亲去世,他在石头胡同里办丧事时,不惜大摆排场,十分阔气,闹得跟高官的气派一样。

谁知,这次张二奎又“犯法”了。因为当时不知谁定了个规矩:凡是优伶不得擅自用官宦排场进行活动。可想而知,这么知名的京剧大师被抓住了“把柄”,张二奎竟被发配到了通州一带。在通州,这位大师在不平中抑郁而死,下场悲惨,令人痛惜。想一想,张二奎的几个门下弟子,个个出息得不得了,尤其是杨月楼和俞菊笙,就被人们赞为“文武双璧”。弟子都是大师级别的,更何况说张二奎这位师父了。再说说张二奎南边那个邻居—余三胜。他同样是京剧老生的杰出人物。这位先生最初是搭徽班上台,名气并不怎么响。到后来,经过一番磨炼,成了“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的台柱子,享誉北他住在石头胡同61号。如今,这个四合院成了北京市文化局京城的地产。因而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房管部门管不着,文化局却不管,当地百姓开玩笑说,那叫“三不管”石头胡同66号的对面,在从前则是“公记号”大烟馆。

这个院子相当大。当时,这个院子专门出售大烟,标价是一元一炮。这里成了大烟客们的眷恋之地。当然,如今这个大烟馆也就消失了,只剩下民房了。对于充斥着二流妓院与五行八作的石头胡同,民国时有一位将军却对之十分厌恶。这位将军就是冯玉祥。一次,朋友在石头胡同摆设筵席,冯玉祥为了出席答谢宴会,第次来到了石头胡同里。到了席上,到处弥漫着娇娥的莺歌燕声,冯玉祥吃着吃着,实在忍受不了,急忙甩袖子走人了。打那次以后,他再也不来石头胡同了。之后,他时常感叹:“历年以来,我所结识的有志气有血性的朋友,不知有多少,平常谈起话来,多是壮志凌云,激昂慷慨…你叫四个姑娘,我叫八个姑娘。要这样,才能显得感情特别好。造成坏风气,大家见惯,不以为怪。”民国乱世,能有这样正直而忧患意识的将军,实属不易。毕竟,八大胡同并不算是什么太高雅的地方,尤其是石头胡同这种窑子聚集之所。如今,这条胡同风气自然良好,成了安安分分的百姓民居,平静的巷子里,当然也少了当年形形色色的热闹景象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