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一篇词论骂尽唐宋词坛名家,李清照

来源:笙 时间:2023/6/28
中药可以治愈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421/4612159.html

提起“李清照”这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子词人,似乎除了“生当作人杰,死后为鬼雄”中偶尔流露出来的刚强之外,流传下来的几乎都是比较婉约风格的作品。

那么,这位“婉约派”词风的代表人物是不是一位性格柔弱、温婉贤淑的才女呢?

实则不然,这位有着“词盖江南,文压塞北”之称的李清照是一位非常刚强的女子,面对诸多词坛名宿也敢下语评论,甚至有诸多抨击之语。

她在其《词论》这篇讲述“词”的发展以及特性的短文中,几乎是“骂”尽了唐宋词坛的诸多名家,从中晚唐数到北宋词坛,诸如蜀中花间、南唐二主,再到欧阳修、晏殊、王安石、曾巩、苏轼、柳永、秦观、黄庭坚等等,都没有逃过她的贬斥。

李清照如何评价其前辈词人?多有贬低之语

受到王国维“一代之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影响,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唐诗”和“宋词”是两种地位相同的文体。其实不是,“词”在古典文学中的地位是远远不如“诗”的。

“词”为小道,乃艳科,是游戏之作,这些身份从“词”的诞生直到古典文学终结的时代都没有被推翻掉,甚至连清朝的文字狱都不会将词当作证据。

所以,李清照在《词论》中对诸多词人进行抨击,其实严格来说顶多让人感觉“狂妄”,但并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李清照从“词”的诞生开始说起,提到了唐代之“词”,还保留着其燕乐的性质,多是在宴饮场合充当娱乐性的节目。

认为这时候的词:

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简单来说就是表达的都是一些靡靡之音,大部分词作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菩萨蛮》、《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等词牌其实都是艳曲。

而到了晚唐五代的时候就更过分了,李清照甚至用了“斯文道息”来评判。其中只有南唐一隅之地,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以及冯延巳等人的词作还勉强一看,但虽然语调尚可,却是亡国之音,格调低下。

到了北宋初期,词坛出了一位叫做“柳永”的人,变旧为新,词写得还不错,但可惜的是: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是说柳永的词虽然音律上比较动听了,但气格荒淫,内容都是流连勾栏瓦肆,俗不可耐,算不上好词。

张先、宋祁等人虽然有什么“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句子,但也只不过是偶尔才有一二名句,却使得词作整体语意破碎,更是得不偿失。

而说到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这些人,李清照更是毫不客气地指责他们,连写词都不会,根本不算词人。

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说到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人时,对他们虽然表现出更高的认可,但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各自的短处:

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

可以看到,李清照抨击的这些人,无论是南唐君臣还是柳永、黄庭坚、秦观等,都是贬多褒少;而欧阳修、苏轼、晏殊、王安石等更是毫无可取之处。

因此,她的《词论》也被很多人称为“女子妄评”,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

那么,李清照为何要用如此“狂悖”的言论在词坛上指点江山呢?

其实这也是“故作惊人之语”的做法,将这些人批判一番,自然能引起讨论,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性,为李清照随后所提出的“重要观点”做一个铺垫。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其目的和价值在哪里?

李清照在将诸多词坛名宿逐一批驳之后,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词论》中洋洋洒洒一大篇,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要阐明这五个字:“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从“词”的起源以及流变说起,认为“词”这种文体不同于“诗”,也不同于“文”,应该另成一派,树立规矩。

这其中包含两重含义:即“词”不应该再走“俗文学”的路子,而应该“雅化”;词坛的正宗应该是“婉约”风格。

“词”的雅化之路在很早就开始了,唐代词作优秀者较少,《菩萨蛮》、《忆秦娥》等作品尚不能确定是李白所作,故不去讨论,但至少到南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衍变的趋势。

中主李璟曾经和冯延巳开玩笑,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意思是说,这种少女情怀与你冯延巳何干?这不是多管闲事吗?

结果冯延巳回答:不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

意思是论起管闲事,哪里及得上陛下你这首描写闺中女子思念丈夫的《摊破浣溪沙》呢。

但无论是冯延巳的《谒金门》还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还都是以女子的口吻来抒情。可是到了李煜的笔下,就开始以“士大夫”为中心来叙事了。

可见“词”的雅化之路在此时已经开启,那之后柳永等人的作品自然就属于逆潮流的,对“词”整体地位的提高有负面作用,这也是李清照批判柳永的根由。

而“别是一家”的理论更多的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做法。

苏轼将很多“诗”里表现的情怀写入词中,拓展词的表达范畴,目的就是想要将“词”抬高到和“诗文”比肩的地位,这被当时很多人所反对。

李清照认为苏轼这种不通音律之人用作诗的方式来填词,非但起不到抬高词体的作用,反倒会使得“词”失去了其独立性和纯粹性,简直就是帮倒忙。

所以在《词论》里,李清照虽然批驳晚唐词风、南唐君臣以及柳永等人,但只是认为他们写得不好,而到了苏轼等人这里,直接就是驳斥其不会写词了。

有趣的是,李清照和苏轼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有“尊体”的成分在。

苏轼是想要形成“诗词文”鼎立的局面,将“诗言志”的传统赋予“词”,而李清照却想要将“词”变成一种不依靠于“诗文”的另一种独立文体。

客观来讲:

苏轼的方法如果能成功,“词”就会变成文坛主流的一种新文体,但地位比“诗文”要稍逊。李清照“别是一家”的理论里,“词”不会成为文坛主流文体,但却并不依靠任何形式来存活,有其完整的独立性。所以,李清照尤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