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是古往今来的诗人们非常钟情的对象,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因此也就形成了后世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折柳送别
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对生长环境要求低,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词:“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六次出现“柳枝”,把离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象征故乡
柳多种于房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思念。柳絮喻愁柳絮飘忽不定,常喻作愁思。
如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形象地诠释了他愁绪之多、之深。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动人,所以古人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
柳叶初生似睡眼初展,故称“柳眼”。女子秀眉细长如柳叶,喻为“柳眉”。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
插柳赏柳
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至宋时这种习俗更盛。
而赏柳是古人清明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戴柳射柳古人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寓永葆青春之意。同时柳又是生机蓬勃、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因此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
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射柳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
爱柳名柳
据说春秋时的柳下惠,本并不姓柳,因为爱柳才改姓柳。东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种柳,人称“欧公柳”;清代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史学家陈寅恪曾分别将书斋取名为“小柳屋”“寒柳堂”。
杨柳陌路旁栽杨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别之处。如王维《观别者》中:“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
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此处垂杨即柳,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
因我国是柳树的故乡。遍地垂排,呵娜多姿,城乡广植,如诗如画,深受人们喜爱;柳浪闻莺、溺桥烟梯、月上梯梢、杨花柳紫等,让人浮想联翩。”人们爱柳、种柳、写柳、咏柳,留下了许多关于柳树的诗联佳话。“柳”也被赋予许多生动传神的人文意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