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府学门街
府学门街在大同城内东南角,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大同建立学校早在北魏时代就开始了,当时叫太学。到了辽金时期,大同还设有最高学府,叫国子监。元代都城设在大都(北京),最高学府迁到北京城,大同始设府学,府学设在皇城街一带。到了明代,朱元璋封13子代王于大同。代王十分骄横奢侈,占用府学修建了代王府,才把当时城东南的云中驿改为府学,一直到清末。府学设有教授一人,教授乃国家官员,级别为九品,掌管大同府县教育;还有训导四人,是专门的教职人员;在府学的学员称为“生员”,学成后通过乡试成为“秀才”,当时大同府学,是三进三出的大院,门口旗杆矗立,石狮护驾,内有大殿,正面为大成殿,殿内供奉孔子圣像,外挂儒学大牌匾。所学理论完全以孔子儒家学说为基础,文章则以八股文为准则。明嘉靖十二年()大同发生兵变,大同东南角府学被毁。数年后,大同府学迁到城内西北隅府衙,历经沧桑,府学变为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辟为大同师范,再改为大同一中。东南角府学修复后,由于生源不足,渐渐开辟为专门祭孔的庙宇,名曰府学庙。正面大成殿塑有孔子像,每有府中人求得功名,必来拜谒孔圣,当时香火缭绕,鼓击钟鸣,一派热闹景象。民国时期,辟为旅游景点,府学庙为文人骚客聚居、吟诗作画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为学校,年设立“大同医学专科学校”,60年代大同医专迁址,改为大同六中。其格局还是庙宇形式,门前六龙照壁,花团锦簇。90年代,六中新建校舍,虽然建起高楼,但也对此古迹进行了必要的修缮。年,六中搬迁他处。年,文庙又在原址修复。02楼房巷
楼房巷在大同城内西南角,北起姚家角,南至小西门北街,是不规则的一条小巷。辽代,大同府为当时的西京,是一处帝王建都的胜地。当时有一位肖太后(又称萧太后),小名叫燕燕,是应州人氏。其父萧孝穆,自幼对她管教严格。选入皇宫后作了辽兴宗耶律真宗的皇后。后来她的儿子耶律洪基作了皇帝,她自然也就当了太后,当时太后不过三十几岁,还是风华正茂,红颜不老,风韵犹存。且说太后经常巡幸于大同和应州之间,在大同府有一座小巧别致的楼房,正是建在此条巷内,故人称此巷为楼房巷。当时有一位汉族宰相名叫韩德让,身材伟岸,人品学问全国之上,常为太后密谋策划。韩未取妻,太后便看上了这位宰相,经常暗送秋波,找机会讨好于他。可是作为太后,如何好下嫁一个大臣,左思右想,只好作罢。于是他们便经常在此幽会,人们把楼房巷又叫作幽会楼。当时每到夜晚,太后与宰相同居于此时,周围戒备森严,好不威风凛凛。辽太后在宰相韩德让的帮助之下结束了与宋的一段边界之争,在中州订立了“澧渊之盟”,使中原一带免遭涂炭,人民相安多年,肖太后在历史上建立了大功业。当时肖太后春风得意,出人头地,发号施令,红极一时。太后又极好打扮,令全国上好化妆用品进京供她享用。于是又在北面大十字街建立了一个梳妆楼,这梳妆楼建在高台之上,二层山歇顶建筑,就像当时下华严寺式样。每天晚上月色初上,铜镜映辉,亮亮闪光,笙歌燕舞,太平安详。此楼起名曰“凤台晓月”,为过去大同八景之一。倬0式归里教立如中后来由于兵火焚烧,南面楼房被毁,北面也只存一个平台,但这个楼房巷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而大十字街开辟了小区住宅起名叫凤凰家园。有诗云:“世远人亡凤不来,妆台遗此半蒿莱……鸡鸣几度登临处,恍若嫦娥笑共陪。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