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四川成都的一个地方发现唐24乐伎齐聚一堂,相当于一个大的乐队了。这一重大发现绝对称得上是个惊喜。我大唐时代特别是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生活富有,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背景下,如唐太宗所说:“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精神生活多姿多彩,诗词歌赋吹拉弹唱盛行,尤以宫廷乐舞领衔,如《霓裳羽衣曲》至今还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留下千古不朽的绝唱。但是历经多年的风云变迁朝代更迭,战乱、自然灾害等,好多文物资料都散失了,唐代宫廷乐舞也遭遇这样的命景象,变得扑朔迷离,考据起来颇费周章。历史文献的极端匮乏,导致人们只能借助考古资料如壁画、石刻来还原当时的情景,而这也廖若星辰极度稀缺不完整。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意外发现,才填补了这一空缺。那就是五代十国前蜀王王建墓的出现。年成都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为躲避空袭,原天成铁路局的民工,在成都西郊五里铺,曾一度传说是司马相如的抚琴台的地方,挖防空洞,挖到四米深时,露出了一面砖墙。四川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冯汉骥闻讯赶来,判断出这不是抚琴台,是一处古墓。重此拉开了这一古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帷幕。战时由于经费有限,墓门一度封闭。后至新中国成立,这一工作才全面展开。考古学家们根据出土的文物判断出这座古墓的主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而这座陵墓的名字,叫做“永陵”。永陵墓主人王建生前喜好音乐歌舞,人们在他的棺床四周,发现了“二十四乐伎图”石刻浮雕,而他的坐像就放在不远处,好像他还在看这24乐伎的表演。这些浮雕历经一千多年,色彩已经斑驳莫辨,但人物形象依然饱满生动,个个脸如满月,发髻高耸,裙裾飘飘,抚琴敲鼓,姿态各异,十分精美耐看。二十四乐伎图中,有舞伎2人,乐伎22人。乐伎演奏的乐器有中国传统的古筝、箜篌、笛、笙等及来自西域的琵琶、羯鼓、鞉牢鼓、答腊鼓等,共23件乐器。而鞉牢鼓、答腊鼓等乐器来自古龟兹国。音乐史学家们分析,乐伎们当时演奏的,是以龟兹乐为主的唐代宫廷燕乐,那么,这24乐伎图堪称唐五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填补了关于唐代宫廷音乐史料的空白。这一结论轰动了考古界、史学界和音乐界,24乐伎成为研究唐代乐器舞蹈服装头饰等的重要图像资料。九十年代初,考古界又在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了十二乐伎持乐器演奏、一指挥、双伴舞的宫乐群像图。唐朝宫廷乐舞的景象便进一步得到完善。成都的24乐伎在地下埋藏千年和帝陵一起后重见天日。新中国成立后,对古墓还进行了墓门修复,堡坎复原,彩绘加固等抢救性工作,解决了陵墓渗水等问题,使这一完整独特的古墓得到保护。对墓园的保护,就是对24乐伎图的保护。为了人们更清晰完整的了解24乐伎,在永陵墓外的小广场上立起了24座乐伎的塑像,每一座塑像下方都有对所持乐器的介绍。这24位乐伎仿佛24人组成的乐队,在成都继续着千年的弹唱,呈现出诗人杜甫描述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景象。当然真正的这一景象是年1月,筹备了四年,终于在四川大剧院首场公演的国乐观念剧《伎乐·24》。它以成都永陵音乐舞蹈石刻“二十四乐伎”为蓝本,高度还原唐代宫廷乐器,并与现代民族乐器同台演奏,交响共鸣,独奏、重奏、合奏、舞蹈、演唱等艺术形式错落交织,让封存在石头上的唐音雅乐,再一次回响在锦城上空。如果没有24乐伎的出现,就没有这一盛大的音乐活动,你说,这24乐伎的发现惊不惊喜?有关古墓的情况可参见我的其他有关文章及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