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前景 >> 正文 >> 正文

杜甫关于曲江的诗,这两首最经典,写曲江萧

来源:笙 时间:2024/9/30
白癜风三级专科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俗话说:“三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五千年的历史看西安,八千年的历史看天水”。承载着最为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及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到此游玩,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西安曲江更是游人必到之处。

曲江,即曲江池。秦为宜春苑,汉为乐游原,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隋文帝以曲名不正,更名芙蓉园。唐复名曲江。在唐代,曲江池水充余,花卉环周,为唐长安城著名风景区。新科进士中榜,皇帝赏赐“雁塔题名”后,相邀曲江池畔,饮酒庆贺,杯盘水转,曲水流觞,“曲江流饮”名扬天下,乃长安八景之一。春明景和,皇帝携嫔妃百官,赏游曲江,车辇笙歌,热闹非凡。

于是,唐朝多位诗人,留下了余首赞美曲江池风光的诗章。王维、杜甫、韩愈、白居易等,曾栖息、游赏曲江。韩愈赞赏“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白居易描写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而诗圣杜甫则在曲江留下“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样的名句,并且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

《曲江二首》

〔唐代〕杜甫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诗写曲江和提到曲江的有很多首。如果说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作的曲江诗是为自身和国家未来的命运而担忧的话,那么乱后的作品则更多的是在为逝去的青春年华而叹息,为一个王朝的衰落而哭泣。《曲江二首》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首诗通过对曲江萧条景象的描写和对曲江往日秀美风景的回忆,抒发了诗人伤春的情怀和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同时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

第一首写诗人在曲江观花吃酒,并抒发感慨。前四句写诗人边喝酒边观赏风吹花落的情景。诗人见景生情,托物言志,表现内心的惜春情绪。“一片花飞减去春”是说一朵花的花瓣被风吹不会感到春色已减,让人发愁,那么“风飘万点”就更让人愁不堪言。诗人眼看着枝头残花被不断吹走,不自禁地酒越喝越多,本想借酒浇愁,可却愁上添愁。这四句诗,蒋弱六评曰:“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

接下第四句,魂消欲绝。”由这四句的景色描写,可以明显地感到春光易逝。五六句诗人的目光从飘落的花瓣上转移到远处。江边住人的小堂如今被翡翠鸟筑起了窝,苑边原来雄踞在高冢前的石雕麒麟倒卧在地,一片荒凉寂寞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须及时行乐、不要被浮荣绊身、丢掉自由的最后两句诗。诗人当时任左拾遗,但他的建议却不被肃宗采纳,诗中“浮荣”即指这个官职。

第二首承上“何用浮名伴此身”,一意连贯。首句劈空而来,为什么“日日典春衣”呢?时当暮春,春衣正用,既然是典春衣,想必冬衣早已典尽。读之者自然会以为是食不果腹,须典衣糊口。读到第二句方知原来是“每日江头尽醉归”,典衣饮酒了。为

第三句出人意料。“酒债寻常行处有”,更进一层写出,不仅在曲江池,而且是走到哪里饮酒到哪里,赊欠酒债到哪里。“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仇兆鳌语),其说未必太浅,诗人壮志莫伸、报国无门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言外大有深意。

第三联写江边景色。历代诗家都给予高度评价,叶梦得《石林诗话》:“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天然精妙,景色如画。然而,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美景良辰,又能有多久呢?

春光无情人却有情,以情观物物亦有情。于是“传语风光共流转”,恳求“相赏莫相违”了。“暂时”照应“欲尽花”,言其“行乐”乃无可奈何之词。由“传语”句“脱卸而下,神理自然凑泊”,饱含惜春之情,意蕴深长。

这两首诗总的艺术特点是写景用辞工丽,抒情婉转含蓄。在布局上,均为前三联放开,后一联收束。且两首诗的后两联重在抒情,之中夹写江边、春光小景。古人评价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一句话准确地道出杜甫作诗的境况和情绪。诗中的惜春之情融合于暮春之景,因仕不得志有感,故惜春之情愈切。可谓诗外有诗,景外有景,意外有意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4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