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前景 >> 正文 >> 正文

美民节俗丨干货满满,带你领略古代元宵

来源:笙 时间:2023/7/18
北京荨麻疹最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与你共度元宵

Iwillbeatyourside

△图/视觉中国

由于疫情的影响,年的元宵节,我们在家中度过,节日气氛也冲淡了一些。“元”,《说文解字》释为“始也”。“元宵”一词始见于唐代,同期则更多地被称为“元夜”“元夕”“上元”。“宵”“夜”“夕”都是夜晚之意,加上“元”字,代表一个新的开始。《礼记正义》将“元”字释为“善”,即美好之意,则“元宵”也可解释为美好的夜晚。希望元宵节你我平安喜乐,元宵之后,能结束年的魔幻开局,开启美好希望。

元宵节从何而来?

新年的第一个望月

在原始的农耕时代,元宵节还未出现的时候,人们以月亮盈亏周期记岁,新一年的第一个望月,更是让人们生发出特殊的情感。后世诗词中,元宵节的“月”也有着很高的存在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但元宵终归与中秋不同,元宵的主体是“灯”,清人梁元颖由此感叹“今宵闲杀团团月,多少游人只看灯”,灯火之盛已盖过盈月辉光。

或与农耕祭祀有关?

元宵之后,就是春耕之时,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从此即包含了无限的新希望。正月十五节日的渊源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各民族的正月十五都有特殊的活动,如这天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大家交易农具、准备春耕;云南彝族则在这天过巴乌节,“巴乌”意为“打猎归来”,欢庆狩猎归来;广西西南部的壮族在这天祭祀月亮,预测祸福吉凶。这些都说明正月十五最开始拥有的是农耕劳作内涵。“载燔载烈,以兴嗣岁”(《诗经·大雅·生民》),“祭天燔柴”(《仪礼·觐礼》),显示出先秦存在一种“燔燎”的仪式,即燃烧木柴来祭天,柴烟飘上天,成为沟通人神的渠道。《毛诗正义》解《生民》中的燔燎是为了“将求新岁之丰年”,并认为此描绘的是“元日祈谷”的祭祀活动。元日祈谷从商周即有之,其仪式重点是天子宣布春耕开始。有学者研究发现,“元日”正是正月望日,推测元日祈谷为后世元宵节之滥觞。

△北京天坛公园的燔柴炉,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清朝还存在以燔烧形式迎接天神的祀天大典图/视觉中国

元宵张灯的习俗,也脱胎于燔燎的祭祀。汉承楚俗,在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神,《史记》描述“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本是用燔祭的形式,许是因方便、经久的考虑,加上西汉的灯具制作已非常成熟,于是汉武帝时期改燔祭为张灯,灯火彻夜不灭。张灯之俗传入民间,完成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开启后世元宵灯会的先河。

△西汉铜羊灯,通高11.8厘米,宽14.5厘米,羊背设计成可活动的灯盘,羊体中空用以储存油脂。中国古代“羊”与“祥”通用,以羊形作灯象征吉祥图文/故宫博物院网站

元宵节与佛道二家的渊源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东汉永平年间,为倡扬佛法,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并令士庶家家挂灯,相沿成俗成为灯节。另一说是元宵节起源于道教,魏晋南北朝道教出现“三元”之说,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是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降临人间的日子,于是元宵节又被成为上元节。然而,此二说更像是佛道二家斗法竞争,为壮大本家而附会的说法。虽然起源仍然存疑,但佛道二家为元宵节注入了新的内涵。

古代都如何闹元宵?

元宵节在古代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是百姓的“狂欢”。尽管我们无法亲临古代灯火熠熠的市井城坊,但我们仍可通过星散于史籍野传中的文字,感受没有电的时代是如何庆祝这一盛会的。

《北史》载隋朝的节日场景:“每以正月望夜,充阶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带兽面,男为女服,竭资破产,竞此一时,请并禁断。”人们戴着野兽的面具,男人穿着女服,在锣鼓与火炬中熙攘穿市。

唐代元宵节更盛,金吾不禁,三夜彻欢。《西都杂记》载:“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元宵节及前后两天,官府取消宵禁,街面灯火如昼,游人如织,彻夜不归,热闹非常。《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女子傅粉施朱、环佩琳琅,抓住不可多得的夜游机会,盛装打扮出门。许多爱情故事也在悄悄滋生,更为后世的创作创设了极为浪漫的场景。现代影视剧《大明宫词》中,薛绍与太平公主的初见正是源于上元节灯会的一场偶遇。

△“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图文/电视剧《大明宫词》

到了北宋乾德五年,太祖赵匡胤下令:“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具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时盛世太平、百姓殷实,北宋彰显大国气度,改三夜狂欢为五夜,将元宵盛会推向了高潮。记录北宋都城开封府生活图景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六日,皇帝一早登临宣德楼,宣谕百姓、特赦罪犯,相国寺“皆有乐棚,作乐燃灯”,“竞陈灯烛,通宵达旦”。不仅皇家如此,市井亦然,“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就连深坊小巷,也“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意、酒意交织一处,“雅会偷欢,寸阴可惜”。直至夜深之时,“宝骑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富家少年一路高歌,街上乐声不绝。

△南宋宫廷画师朱玉《灯戏图》(局部),展现临安城中一支13人的元宵社火舞队。屏风后,有两架灯台和若干吹奏人员,说明是晚上的表演图/互联网

明代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令元宵节自十一日为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小说《金瓶梅》中,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等人穿红着绿,堆金戴银,伏在楼窗上看灯。“但见: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屏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更有秀才灯、媳妇灯、和尚灯、判官灯、师婆灯、刘海灯、骆驼灯、青狮灯、猿猴灯、白象灯、螃蟹灯、鲶鱼灯等争奇斗艳。社鼓喧闹、百戏斗巧,转灯儿、吊灯儿、琉璃瓶、云母障等琳琅奇货不胜数。人们游玩看灯,“王孙争看小栏下,蹴鞠齐云;仕女相携高楼上,妖娆炫色”。还有算卦的、打谈的、演说的、卖元宵的、粘梅花的,走走停停皆是热闹事,真可谓“丰登快活年”。

△明代佚名画家《上元彩灯图》(局部),展现了明代上元节繁华的街市图/互联网

祝各位上元安康,平安喜乐!

小美这里出了一个灯谜,谜底是什么呢?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萍草随水去

宅中有女归

(打一词语)

参考文献:

[1]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0(04):96-.

[2]向柏松.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32-35.

[3]翁敏华.元宵节俗及其戏曲舞台表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79-85.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