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前景 >> 正文 >> 正文

龚鹏程岁时节庆,举乐为欢

来源:笙 时间:2022/9/20
北京酒渣鼻十佳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117/8598818.html

岁时节庆用乐的问题,我国不讲久矣。所以首先是礼与乐分离,然后只能单独放大了喇吧播:“过新年呀,过新年,过新年呀,过新年,咚咚咚咚锵……”

近日,国风复兴,如央视及各地卫视“春晚”节目、冬奥开幕式,已纷纷汲取传统文化元素,嫁接现代舞蹈或科技手段,以表示我们已有了“文化自信”。

我觉得这也挺好,因此想到了以日本来做个参照,介绍我国传统礼乐在岁时节庆中怎么安排,以便更有提升。

选择日本的雅乐当然是不得已的。因为我们礼崩乐坏已久,现在所存,多仅是明清乡野习俗,需要结合日本的情况来仿佛古风。

日本的雅乐,一般说,当然说是活化石,是中国古代雅乐的传承,是足以令中国人汗颜之古乐。但事实上它也与我国雅乐有距离,对我们来说,也只是参照(虽然是最具意义的参照)。

(海上传乐图)

(兰陵王入阵曲)

日本雅乐,是日本古代音乐的统称。内容包括唐、天竺、林邑、高丽、新罗等地传入日本之音乐,以及依此渊源而创作之曲与舞。由于它整体上都使用雅乐乐器、依循雅乐的法则、旋律、演奏法,故与后来受西方影响的音乐体系不同。

但最主要的不同,还不在乐器和演奏法这类“技”与“器”的层面,而在其精神领域。

雅乐主要用于祭飨等礼仪场合,具有神圣性,要体现人们对事、对尊长、对鬼神的敬意,还要体现人的活动是与天地运行之道相结合着的。故是天道伦常之乐,非世俗之声。在西方,只有“圣乐”可以比拟,但圣乐又不用于人事,故仍与雅乐不同。

在日本,一般学习雅乐者,均教之以五常之曲(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乐),就是这个缘故。

这种音声与五行、五德、五常相配之观念,是由中国而来的。

中国音乐强调天人和会,角征宫商羽,配木火土金水,也配肝心脾肺肾、目舌口鼻耳、春夏季夏秋冬。故春属木,音乐当用角调,夏属火,音乐用征调等等,以此类推,形成《黄帝内经》所说“五音疗疾”之体系。

此一体系也是雅乐所依循的内在原理。因此年中行事必选择适当之乐曲,以之祭祀宴飨。

倒是中国人现在对于这种天人合德的礼乐文化思维却早已淡忘了,过年过节都不知该怎么过,偶尔过节办活动、做庆典,也不知如何用礼用乐,大喇叭胡放乱播一通,春行秋令、夏有冬声,不讲时则、不合规矩。即使现今各地制作的国风歌舞,用礼用乐也甚混乱,自我作古、自鸣得意。

故底下我选译一篇日本人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古时月令用乐行礼之旧式,仿佛可以借此揣想之。

(附参:韩国雅乐,朝鲜王朝定大业之舞)

雅乐与年中行事

(东仪俊美《雅乐神韵》,平成11年,邑心文库)

龚鹏程译

自平安时代以来,凡节会、宴乐、祭祀均须雅乐伴奏以添容色。但其曲目及音调须配合时令行事而为。

元正

元旦节会时,乐用双调,曲用胡饮酒破、酒胡子。这两曲是乐人站在庭子里奏的,称为立乐。

临时客

自平安朝开始,一年方始时,都会招大臣上殿飨宴,名曰“临时”。这是例行的大飨,由皇太后宫及中宫操办,乐曲无固定。

白马节会

是正月七日,天皇在右马寮引马来见之仪式。由丰乐院、紫宸殿操办。弘仁二年()开始举行。其原因是以马为日兽,春天的颜色又是青,故取“青阳见则邪气消”之意而为此典礼。此礼也是由大陆输入的,不过古时用青马,至延长年间(-)却已改为白马了。此礼于平安末期开始衰微,马数由二十一匹依次递减,应仁乱后遂绝,代之以七草节会。

调用平调。曲则例年一般奏三台盐、鸡德。

(平调,越天乐)

上元

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上元于正月十五日,这天要喝七榖粥(米、大豆、小豆、栗、粟、柿、小角豆煮成)。

卯杖

去除邪气的杖。正月上卯日,大学寮、诸卫府、大舍人寮都用柊、枣、桃、梅、椿合成的五尺三吋长、以五色丝扎起来的杖子,在天皇中宫、东宫上献。此礼于持统三年()开始,平安末期流行。乐由紫宸殿雅乐寮乐人奏之,所奏何曲已不可考。

踏歌节会

是在天皇紫宸殿踏歌供御览之礼,用以赐宴五位以上大臣。

立乐,舞乐左右两方。立乐奏贺殿急、酒胡子或胡饮酒。舞乐演振鉾、万岁约、延喜乐、桃李花、登殿乐、陵王、纳曾利七曲,以及退出音声的长庆子与盛泽山。

赌弓

正月十八日,由朝廷主持近卫、兵卫舍人射箭仪式,观者可赌物品。赌弓结束后,胜利的一方于大将府邸举行飨宴,又称赌弓还飨。乐舞陵王、纳曾利。

曲水宴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三月三于水畔湔祓。奈良时代即已流行。摄关时代在贵族府邸中举行。于庭院中,以曲沟引水入,公卿坐于两侧,水上浮着的酒杯、流到面前即取之而饮,并以诗歌赋咏其事。此礼于古代甚有名,现今民间也颇复活行事,但因新旧历有些不同,桃花开放有迟早之别。乐奏黄钟调桃李花。

樱宴

观樱之宴。天皇、东宫、中宫、贵族、文人、女房等俱集于紫宸殿、清凉殿,诗歌管弦之。弘仁三年()嵯峨天皇御神泉苑时最早举行。

管弦,乐舞两方,颇为盛大,曲目繁多,歌、舞、饮、食终日。

驹率

是每年八月十五(后改为十六日)诸国牧场献马予天皇御览之礼。曲目为陵王、纳曾利、苏芳菲、拨头、落蹲、近卫府冬游等。

端午

五月五日节,又称重五。乐舞苏芳菲、龙(废绝曲)。

竞马

也是五月五的活动。二马竞走。奏打球乐、八仙、庆云乐,退出音声的长庆子。舞者八人、笙七人、筚篥五人、笛六人。弦方人数未载。

菖蒲根合

端午节,宫中以左右所分菖蒲之根长决胜负的游戏。永承六年()记录宫中为此戏,比三次,右方胜,后来主人御笛,内大臣执拍,民部卿和琴,二位中纳言鼓筝,经信卿弹琵琶,定长朝臣吹笙,隆役配役奏筚篥。其所谓主人,盖谓后冷泉天皇也。

七夕

是天皇必参加之活动。奏秋风乐、咸秋乐(废绝曲)等多曲。

相扑节会

每年七月,在宫中召集全国勇士相扑以供御览的活动。平安时期便已流行。据延长六年()的记录。奏三台盐、皇仁庭、太平乐、胡德乐、陵王、纳曾利、还城乐、犬八曲。其他节会的记述则多了拨头、剑气褌脱等曲。其后重阳、仲秋、立冬诸行事大抵皆依次而损益之。

亥子

十月亥子亥刻食饼除百病、祈求子孙昌繁的仪式。以猪为吉祥物,因其象征多子多孙也。乐用庆云乐。

菊合

把人分为左右两方,比赛簪花选美之游戏。以歌添趣。曲用万岁乐、太平乐、石川、长保乐。

子祭

十一月子日举行。用林歌、有管乐器、打击乐器、奏一弦筝。机上置大黑像,夜半时奉供祭物。筝奏者一人,奏林歌及合欢盐。

以上是岁时行事用乐情况。另外,许多曲子还有特定用途:

去恶虫子曲(甘州、裹头乐、还城乐)

避邪崇之曲(剑气褌脱、苏合四帖只拍子)

天变诗奏曲(苏芳菲、拨头)

祈雨之曲(河水乐、陵王、青海波、胡饮酒)

逆乱祈平之乐(安世乐。天庆二年、公元九三八年,平将门反叛时,即奏此以祈太平)

天皇祈祷之曲(五常乐、感恩多、声名乐)

(寺院中演出,太平乐)

译后的补充说明:

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十二年()《内里抄》开始规定宫中岁时行事须奏雅乐。而选曲用乐之基础,一是季节节日,二是去恶疫、辟邪气,三是四季移乐。这些都本于中国古代思想,只不过在什么场合、什么事件上用舞用乐仍有其自身之考量与原因,与中国颇不相同。

有些曲子是日本人作的,例如胡饮酒。舞是大户真绳,乐是大户清上作;拾翠乐急,坚物赖吉作;轮台·青海波,舞大纳言良岑安世卿作,乐和迩部大田么作,均见《教训抄》。

(左方·青海波)

乐器之变化也很大。正仓院藏由中国传入之乐器,如竖箜篌、五弦琵琶、方响、尺八、阮咸、七弦琴、腰鼓,现在日本雅乐已不用了。

其中神乐歌部分,用和琴、神乐笛、筚篥、笏拍子。

东游部分,用和琴、高丽笛、筚篥、笏拍子。

久米歌部分,用和琴、龙笛、筚篥、笏拍子。以上为第一类,统称“国风歌舞”。

其次为管弦,管用笙、筚篥、龙笛;弦用琵琶与筝;打击乐用羯鼓、太鼓、钲鼓。

至于舞乐,左舞与管弦相同,右舞用高丽笛、筚篥、三弦、太鼓、钲鼓。

旧时文献上记载的卧箜篌、大角、小角、振鼓、白盘、铜钵子,现今已不见使用了。更别说唐人流行的凤首箜篌、大筚篥、桃皮筚篥、毛员鼓、娄鼓、少鼓、齐鼓、檐鼓、铜钹了。

(部分乐谱与乐器)

(寺院中吹尺八的乐人)

显然当时日人虽入唐求法,但整体舞与乐之规模却要小许多,再加上若干自创之乐舞,自然就与中土雅乐颇有差异了。

这其中,纳曾利、胡德乐、胡饮酒、陵王都是面具舞。

纳曾利是右舞,二人边走边跳,面具作龙形,绿青色底,银目,上下各有二牙突出口上,金发,髭逆生。又名双龙舞,据云由“落蹲”演变而来,在《枕草子》中已有落蹲二人舞之记载,江户时代天王寺圣灵会诗则有二人舞或一人舞,曲目都用纳曾利。

胡德乐,右舞,作笑面。有三种类型,一是藏面。这舞共六人登场,四人舞、一人持瓶、一人劝杯,做主人招待客人状。故首先是藏面。面纵长,以墨画目鼻口,面扁平。取酒,舞者相与戏笑。然后是肿面,黑地、肿面、开口,表示酒醉了,戏乐更甚。最后是笑面,开口、高鹫长鼻,表演酒足饭饱,鼻子左右甩动。

胡饮酒,左舞,也是拟状胡人醉酒。浓茶色地,眉目上吊、大鼻子、茶色长发两边分披下来,表示喝醉了非常愉快,手持桴,游走于舞台上,如醉客持杯也。

陵王则不用说了,乃著名兰陵王戴假面入阵破敌故事之演绎。

日本雅乐中,这种戴面具的还很多,著名的有苏莫者、八仙、采桑老、绫切、散手等。其中“八仙”非我国流行的八仙故事与形象,乃四人对舞,左右各四人,故曰八仙。面目类鹤头,浓绀地、黑金目、尖鼻长嘴如鸟形,鼻端还挂一小铃。

苏莫者,即我国通称之“苏幕遮”,但是猿面金发,象山神出行,吹笛而舞,与我国不一样。

另外,与陵王、纳曾利这类具有勇武意味相似之乐舞,在武舞中颇不少。如相扑节会时奏的太平乐,即武舞。

日本武舞中有五大破阵乐,含皇帝破阵乐(演项庄舞剑故事)、秦王破阵乐、散手破阵乐、胪破阵乐、武将破阵乐。太平乐却又不同,乃大曲,有破有急。破,持鉾而舞;急,拔太刀而舞。四人合舞,铠甲全备。

现在我国汉服运动逐渐深化,甲冑的青年玩家已愈来愈多,未来具有勇武意味之武舞或破阵乐,肯定也会逐渐发展起来,日本这类歌舞正好可作参考。

龚鹏程

龚鹏程,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日本、澳门等地举办过书法展。现为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