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笙资源 >> 正文 >> 正文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

来源:笙 时间:2022/8/26

  

《楚辭·天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新考(2)

——兼考伏羲女媧的關係

  龐光華,年生,男,重慶人,漢族。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北京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現為廣東五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化史、訓詁學、音韻學、文字學、古文獻學。參考文獻隨文出注,文末不詳列。本文承蒙畏友蕭旭先生和匿名審稿專家細心審閱,提出了寶貴修改意見,特此致謝。详文见,庞光华《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导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新考》,见《东亚文献研究》,韩国忠州大学出版社,年。

庞光华教授《楚辭·天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新考

  

  摘要:《楚辭·天問》“登立為帝”的人是女媧或是顓頊,不是伏羲或女登(或握登)。“帝”不是天帝。在西漢以前的伏羲和女媧是毫無關係的神靈,不是夫婦關係。在古文獻中,伏羲女媧直到中唐才被稱作夫婦。伏羲的神話和女媧的神話在先秦是不同系統的神話故事。在東漢雖然有不少伏羲女媧交尾圖,這也只是表明伏羲女媧是陽神和陰神的代表,而不能說明二者是夫婦關係。伏羲女媧交尾圖產生的思想根底主要是當時盛行的陰陽論。女媧以黃土造人的神話是東漢後期才從民間興起的,時代較晚,不是上古神話的原始面貌。在越南的遊蜆會祭禮和風俗是中國上古祠高禖的遺跡。《天問》“女媧有體”可能是指女媧有一個巨大腹部和陰部以化生人類。到了東漢時代,女媧的普通的形象是人首蛇身。女媧這樣的造型可能與東漢時代《山海經》和《山海經圖》廣為流行有關。在東漢人的觀念中,人獸合體往往是聖人的形象,而不是妖怪,這與六朝以後人們的觀念大不相同。

 關鍵詞:帝女媧伏羲顓頊

《楚辭·天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兩句的意思千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我們在此對《天問》中的這些疑難文句做詳盡的研究,并考證伏羲女媧的關系問題。

庞光华教授《楚辭·天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新考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變,其腹化為神。”不僅《山海經》本文,就是東晉郭璞注都完全沒有伏羲的蹤影。

儒家經典《禮記·明堂位》:“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縣鼓;垂之和鐘,叔之離磬,女媧之笙簧。”鄭玄注:“女媧,三皇,承宓羲者。”

《明堂位》上下文沒有將女媧與伏羲相關聯。鄭玄注也只是說女媧是“承宓羲者”,也就是繼承了伏羲的原則和方法,斷然與伏羲不是夫婦。按照上古文獻的慣例,這個“承”應該是表示不同時代的繼承關係,也就是說女媧和伏羲不屬於一個時代,所以才需要“承”。

鄭玄注也表明作為古文經學家的鄭玄也不認為伏羲女媧是夫婦,雖然在鄭玄時代伏羲女媧交尾的圖像已經很盛行。

《楚辭·天問》洪興祖補註引《山海經圖》云:“犂丘山,有應龍者,龍之有翼也。昔蚩尤禦。黃帝令應龍攻于冀州之野。女媧之時,雷車,服駕應龍。夏禹治水,有應龍以尾畫地,即水泉流通。”女媧這裡與伏羲完全無關。

《太平御覽》卷78引《歸蔵》曰:“昔女媧筮,張雲幕,枚占,(神明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極,平均土地,和合四國。”《歸蔵》相傳為殷《易》,是戰國時代的書,只言女媧,沒有同時提伏羲。

 西漢前期的《淮南子·說林》:“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只有女媧一人,沒有伏羲相伴。高誘注:“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也,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高誘本人也不把女媧與伏羲相聯繫。

  待续

庞光华教授《楚辭·天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新考

参考文献

另如《漢書·郊祀志上》:“且為天子道天神也。”師古注:“道,讀曰導。”道與導相通為訓詁學常談。參看《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年)頁。

後文有說。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頁。

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中華書局,年)第二冊頁贊同王逸注。

整個十三經只有這一處提到“女媧”。

畏友蕭旭告訴我:《初學記》卷25引《歸藏》:“昔女媧筮,張雲幕,而枚占神明。”《御覽》當據補“神明占”三字,《初學記》卷20引《歸藏》:“昔者河伯筮與洛戰,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也。”是其比也。《書鈔》卷引《歸藏·啟筮》:“昔者女媧氏張雲幙。”《海録碎事》卷5引《歸藏·啟筮》:“昔者女媧坐(筮),張雲幕。”詳出篇名《啟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467.html